词条 | 伏龙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伏龙观分类:【传统文化】 明曹学?《蜀中明胜记》卷6引范石湖《离堆诗序》:“沿江两崖中断,相传秦李冰凿此以分江水,上有伏龙观,是冰锁孽龙处。蜀汉水涸,则遣官致祭,壅都江水以自足,谓之摄水。民祭赛者,率以羊,岁杀羊四五万计。”又引诗曰:“残山狼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拴铁锁。”现有殿宇三重,系清代重修。大殿内有李冰石刻雕像,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像高2.9米,重45吨。1974年迁移安澜桥时在江心发现。大殿右侧有唐代飞龙铁鼎一座,重千余斤,是一件工艺水平很高的珍贵文物。见《中国名胜词典》。 灌县昔有一孝子,家贫,刈草以奉其母。天悯其孝,赐以茂草一丛,日刈复生。异之,掘其地,得大珠一,藏米椟中。翌日启示,米已盈椟。置诸钱柜,钱亦满箱。家因以富。邻里异之,探得其故,求观此珠,而群起夺之。其人大窘,乃纳诸口中。珠滚入腹,渴极求饮,尽其缸水,犹有未足,遂就饮于江。母追之,见已化为龙,仅一足犹未变化。母就执之,恸且恨曰:“汝孽龙也!”于是兴波作浪,随江而去。然犹频频回首视母,回视处辄成大滩,故有二十四望娘滩之名也。 龙因痛恶乡人相逼也,乃兴水患以为报复。其后李冰降伏此龙,遂与龙斗;其子二郎佐之,龙不胜,化为人形遁去。有王婆者,观音菩萨之幻形也,助冰擒此孽龙,设面肆于路旁。龙饥往食,面化为铁锁,用将龙锁系于深潭铁柱之上,故今庙名曰伏龙观也。见《说文月刊》三卷九期《四川治水者与水神》。参阅“老蹇”条“二郎逐蹇龙”条。 位于都江堰市离堆公园内,临宝瓶口,下有深潭,因传说李冰斗江神锁孽龙于此而得名。南宋诗人范成大《离堆诗序》云:“沿江西岩中断,相传秦李冰凿此以分江水,上有伏龙观,是锁孽龙处。”晋代始建,为纪念著名青城山道士范长生的“范贤馆”,北宋时改名“伏龙观”,祀李冰。现有殿宇重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内有字大如斗的“离堆”石碑,传为大禹用以降魔治水的“神禹的嵝碑”和1974年出土的东汉雕刻的李冰石像。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金仙公主的故物飞龙鼎亦是珍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的组成部分。位于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北部都江堰景区,离堆北端的内江伏龙潭中,是历史悠久,结构巧妙的古典建筑。传说李冰父子治水筑堰,曾降服岷江孽龙,锁于潭中,后人立祠祭祀。晋称“范贤馆”,宋初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伏龙观。范成大《离堆行》诗云:“残山狠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凵铁锁。”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现有殿宇三重,崇楼峻阁,雕绘辉煌。经40多级石梯,可达前殿。殿前是长方形敞园,石柱雕塑两对青狮白象,左侧有《离堆》石碑,右侧有《神禹岣嵝碑》。大殿陈列李冰石刻雕像,高2.9米,重4.5吨,胸前有题记,为东汉建宁元年(168)所凿,1974年岁修时在江心4.5米深处发掘。李冰像左侧有一尊残缺石人,高1.85米,重约2吨,长衣宽袖,腰间束带,双手持锸挺立;右侧陈列唐代飞龙铁鼎一座,重千余斤,所铸八条飞龙,或腾跃戏珠,或张口吞物,或悠然静卧,或昂首欲飞,维妙维肖。后殿最高处为观澜亭,两层八角,可远眺安澜桥、鱼嘴堤及西岭雪峰。伏龙观附近景点尚有怀古亭、南桥、离堆公园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