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会馆公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会馆公所分类:【中国民俗】 江苏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明清以来,各地商贾云集,商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纷纷组织各种会馆和公所。外籍人客居各地均有同乡会组织,其宗旨是:联乡语,叙乡情,以恭祀神明,使同乡之人,聚居有地;互助互济,保护同乡人的利益,不受侵害。会馆即同乡会建立的馆所,一般是由巨商富贾倡导联络,同乡们组成同乡会,在会馆办公,是同乡的联络地点。例如各地的山西会馆,规模都比较大,因为山西人出来做生意发财的很多。过去徐州四省通衢,五方杂居,民国时期有七八处会馆,山东籍的称齐鲁公所;苏州籍的称洞庭会馆;广东籍的称岭南会馆;安徽、江西、浙江、河南、山西都有会馆,其中山西会馆规模最大。苏州有会馆60余处之多,山西会馆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里面有露天剧场和精致的舞台,现已经过修整,改建为苏州昆曲博物馆。明清时,常州商业繁荣,“五省会馆”集中建造于北大门外,今常州市关河西路地名“会馆场”者即其遗址。徐州的山西会馆正月初六集体拜年,五月十三则纪念山西出身的武圣人关公。这些会馆,后来又逐渐演变为按行业集结,形成既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同一行业人员所组成的公所,苏州的公所曾有200多处。会馆和公所,是封建社会留下来的行会组织,有经官方批准的执照,其上层大都为富商巨贾,并捐有官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会建立,商业和手工业性质的会馆、公所大都作为行帮的代表,参加商会,并逐渐又转化为同业公会。以后,各业的工友于20世纪20年代,纷纷成立工会、工友会、工人联合会等工人自己的组织。 苏州商务总会于1906年颁发的入会凭照 会馆的责任与义务是帮助同乡解决谋生之路,如做工或贷金做生意;帮助流落异乡的同乡解决住宿或无钱医病的问题;客死他乡一时无法运柩回原籍,灵柩可暂寄存于会馆,或葬于会馆所有的义冢地中;逢年节慰问同乡无亲属的老弱病残;同乡人如有行为不轨,或干不正当营生者,会馆应派人押解回原籍。公所通过由行业同人议定的行业条规章程,包括开业、停业、雇工、授徒、工资福利、集体事务等规则,必须共同遵守,重大事务及时召集会议磋商调解。苏州各行各业都有公所,机织业叫“霞章公所”、戏衣业叫“霓裳公所”,民国时期均改为同业公会。评弹艺人的光裕公所,成立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民国元年(1912年)改成光裕社,至今还是评弹艺人聚集的场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