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传习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传习录

分类:【文化精萃】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讲学的哲学语录及论学书信。由其弟子徐爱始汇录于明正德七年(1512),定名《传习录》。后其弟子薛侃、陆澄、南大吉、钱德洪等陆续增添语录内容及书信,前后经历40余年,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刻,至明隆庆六年(1572)由谢廷杰编入《王文成公全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内容反映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王守仁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形成与程朱学派相对抗的陆王学派。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上,他强调“心”是第一性的本体,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心”派生出来的,提出没有人的意念,便没有客观事物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良知”是人心中的天赋,“即所谓天理也”。主张“致知格物”,即克服私欲的干扰,恢复心中本有的良知。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提出知行合一论。本书是研究作者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日本冈田群玉堂刻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国学会出版的《国粹丛书》本。

明代心学家王守仁的语录及部分书信汇编而成的哲学专著。由其门人徐爱、钱德洪等编撰。《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卷上为王守仁讲学答疑的语录,卷中是写给别人的七封书信,卷下一部分是语录,一部分是王守仁编的 《朱子晚年定论》。王守仁与陆九渊一样,是反智论者,反对将读书 (包括圣贤的书)作为修养之道,自然也不愿将心力放在注经和著书上,故他不是著作等身的学者,而是讲学传道的老师。他生前几乎没有写过任何专著,《传习录》 和 《大学问》都是身后由门人编录而成,而且篇幅不大。《传习录》所录,是王守仁的主要学术思想,如卷上记王守仁对 “经”与 “史” 的看法:“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庖羲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 《乐》 即三代史,五经亦即是史。” 后来,章学诚在 《文史通义》 中提出 “六经皆史” 的命题,人人佩服其深刻,其实,王守仁早已言之。又如卷下记王守仁论 “心外无物”:“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又记“灵明主宰” 说: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王守仁主张以 “吾心” 为主宰,他在给别人的书信中写道: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又道: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现代学者多推崇李贽反对 “天下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的精神,不知这种反权威的精神实发端于王守仁。值得一提的是卷下收录的 《朱子晚年定论》,这是王守仁从朱熹的书札中搜集一些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片段 (共三十四段) 汇编而成。王守仁为之写了一篇短序,说朱熹晚年 “大悟旧说之非”,极为后悔 “自诳诳人之罪”,称世上流行的 《四书集注》、《四书或问》等,大都是朱熹 “中年未定之论”,不能代表朱熹的真正思想; 至于《朱子语类》,那是门人按自己的意见编集的,更不足为训。王守仁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虽然倍受后代学者非议,但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