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传记文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传记文学

分类:【地域文化】

(一)藏族传记文学之缘起

藏族传记文学最早形成于何时,尚难确定。但根据现在可以见到的资料看,大约有如下诞生缘起:

1.传记文学的诞生受到古代的大自然神话、生产神话、创世神话以及英雄史诗的影响。在上节中我们可看到,在藏区丰富的神话传说中,逐步形成了藏人的叙事艺术系统,并且多讲(说)、唱一体。这一形式也是著名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传记文学一出现就具有这种特色,只是多重叙事罢了。

2.古代民间故事的影响。敦煌文献中的古代民间故事,也是传记文学吸收的主要养料。兹举二例:

例一、《父亲殿干涅巴的葬礼和金波聂吉新娘的故事》,辑录于F.W.托玛斯著的《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中。分为三部分。

前部分主要讲金波聂吉和金波六兄弟商量给父亲办丧事的情况。用韵、散相间之形式:

还没等说这些,金波六兄弟就说开了:

“父亲要安葬在高地,父尊的墓基要建在高处。”

金波聂吉说:

“穷人越来越穷,福气越来越薄;

父体不从高处移下,父尊的墓基建不成。”

“在平地上能建成,在高处建不成。”对他这种说法,金波六兄弟不以然地说:“假若把一百匹黑马拴在一头犀牛的大肢上,我们真能把乌鸦引到一个井旁吗? ……”

中部分所述是与该文关系不大的一段婚姻故事:

性尼龙和沙德额江夫妇生了三个女儿,父亲放牧时来了黑妖国国王古焦,他吃了父亲,披了父亲的皮回到家里,又让老伴打发女儿去牧羊,大女儿去后又被他生吃了。然后又派二女儿作贞吉巴新去放羊,企图吃掉她。可是,贞吉巴新碰上了草地驴“小虎”。这头驴子告诉她事情的真相。二女儿将知道的事实告诉母亲,母亲知道了这些事是妖王古焦干的。可是她愿意跟妖王一块去生活。女儿被母亲藏在山洞里,改名叫“花翅膀孔雀”。后来花翅膀孔雀抓住塘噶尔的尾巴,到了天的另一边,见到了天后启吉南高,并继续前行。翻过九座山,渡过九条河。

后部分仿佛是照应前文,又说到金波六兄弟。金波聂吉“人越来越穷,运气越发不济”,放扣逮鸟,逮住了“花翅膀孔雀”――以下的故事似“青蛙骑士”――这个鸟变成了漂亮的姑娘,每日给他准备好饭菜。金波聂吉便与她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例二,《金波聂吉新娘的故事》与上一故事大体相似,但从形式看不再是韵散相间体;从内容看与上文比较,有增有减。

故事讲妖怪吃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六个孩子。白格白嘉去放羊,妖怪又来捉她。妖怪追到羊群的一头,白格白嘉跑到羊群的另一头。正在这紧要关头,来了一头山驴,挂上姑娘的响铳,戴上姑娘尖顶的高帽,让姑娘变成美丽的孔雀飞走了。野驴戴着姑娘的帽子,摇着姑娘的铃铛,引开妖怪后,又机智地溜走了。

故事继续说干吉涅巴有两个老婆,大老婆生了六兄弟,小老婆生了金波聂吉。大雪天金波聂吉扣住一只孔雀。白天母亲去采药,金波聂吉放羊,当他们回到家中,饭菜已做好了。金波聂吉躲在麦堆后面观察,看见了那年轻美丽的姑娘,收起了她的孔雀皮,与她结为夫妻。

这些故事可以看出,藏族的叙事艺术源头甚早,在文字形成后,亦较为发达。从敦煌古藏文文献中也可证得此结论。

3.早期诗歌的影响,可归结为两方面:

第一、古歌、谣谚

虽然在以往的藏族文学史理论中,并没有把古歌的收集、整理、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但是往古的古歌,也斑斑驳驳遗落在历史的河床上,像《玛桑的故事》、《麻雀的故事》、《什巴形成歌》、《白青稞的来历》、《风云的起源》、《食盐的诞生》等,同样具有漫长的经历,是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前苯教文化统治时期的产物。从一些苯教史的著作看,有些载于其中的歌也是十分古老的。

歌谣和谚语,在藏区是繁盛的,它们又与格言等纠合在一起,从形式上我们不能截然断开。早期的谚语,著名的有发现于敦煌的《松巴谚语》,约三四十则。以诗为体,表述形象而精炼,内涵十分丰富。如:

母贤子聪明,犹如金饰镶宝玉,

母恶子顽劣,恰似破屋堆粪便。

人不熟悉,笑也认为藏敌意;

地不熟悉,白天也如同黑夜。

从表述手段看,仿佛传记文学与谣、谚等联系并不太多。但是,只要深入藏族传记之内,我们可以发现,以韵文和散文相间的形式写成的传记文学,无一不受到这些“诗体”(或说歌、谣、谚体)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卜辞

敦煌古藏文中保留的卜辞(mo-gzhung)在表现手段上亦与传记相仿,即分韵文、散文两部分,只不过韵体所载,为诗歌形式之卜辞,为正文;散体所载为此卜辞正文之解释。如:

犏牛饲到十岁,占去了牛倌的口粮。

想在几河滩上耕种,山谷口受山洪冲刷。

想从北方牧场得到奶品,马鞍尾砬松落,牲口背被磨伤。

在‘襄’地山村裹啊,缰绳虽说壮实,尾砬可已松落了。

此卜为飞廉女神之卜,若卜问家宅、寿元,则恶鬼入宅,无法驱遣。若卜问疾病,则地仙桃朗与人相杂,应作轨仪承事应诺。若卜问仇敌,定有凶暴强敌。官司口角,将引起讼怨。若卜问在外行人,则不得归。经商亦属不宜。此卦任何事均为下下。

4.后期传入藏土的佛经文学为主的印度文学的影响。除格言诗外,佛经文学对藏族传记文学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诗。非佛经文学的《云使》、《罗摩衍那》等在藏土曾广为流传,辑录于《大藏经》之《丹珠尔》本生部,译于13世纪的《菩萨本生如意藤》、《佛所行赞》,对藏族作家们的影响同样是很大的。

《菩萨本生如意藤》的译者是雄顿?多吉坚参,据说他是在大元帝师八思巴的倡导下于公元1276年将《部萨本生如意藤》译成藏文的,共108品,故事开头和结尾都采用颂赞诗体,或点明主题,或阐述思想,或解释疑难,字数不等;中间正文叙述部分,多用七言。其内容主要是讲佛祖释迦牟尼修行弘法利益众生之行迹。其思想倾向不得而知,涉及到佛教义理、戒律等不同侧面。如:狮子求商人,而自己化为灰烬的故事、舍身饲虎的故事、义成太子入海取宝的故事、诺桑本生故事、云乘本生故事,等等,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藏族读者,有些篇章甚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诺桑本生故事》、《云乘本生故事》、《义成太子的故事》,在藏区流传中,被改编为藏戏《诺桑王子》、《云乘王子》和《智美更登》。当然,这些故事也记载于其它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借助于《菩萨本生如意藤》中的故事。

《佛所行赞》为马呜菩萨所作。译者为萨旺桑波和罗追杰波,共28品,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诗体传记,主要讲释迦自出生至悟道、传教、涅?的过程。随着佛教事业的日益发展,佛祖的生世传记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不知佛祖生平为佛徒所不齿。无论对形象的描写,性格的刻划,还是语言表达之工巧,《佛所行赞》在艺术上则称得起为精品。因此,身价倍增,几乎是哪里有佛徒,哪里就有唪读《佛所行赞》的声音。时轮推移,经久不衰。

(2)故事。佛经故事主要收集于《大藏经》中,数多量大。如:《本生论》、《百缘经》、《贤愚经》、《撰集面缘经》、《狮子本生粑》等。散见的故事也为数不少。其中的许多故事都散佚民间,口口相传。表现在文人作品中的,我们可以用格言故事为例(对格言诗的注释故事),如:《萨迦格言注释》、《格丹格言注释》中的《神猴救人》、《花斑鹿》、《啄木鸟和狮子》、《兔子舍身待客》等。

流传极广,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要数《尸语故事》,有些版本明确署名为龙树大师所著,在藏区的流传过程中掺入了许多新的民间故事。

目前有四川德格十六回木刻本;青海十三回手抄本;甘肃夏河拉卜楞寺二十一回木刻本;西藏二十一回手抄本等多种版本。解放后,对此进行过搜集整理,辑有《金玉凤凰》、《神奇死尸》、《说不完的故事》等书,去同存异,约有50篇左右。较之许多人认为是《尸语故事》之本的印度《鬼语故事》25则来说,竟有倍增。

传记文学本身继承了这种表现形式,尤其是在思想内容的宗教化方面,尤为突出。

(二)早期的传记文学

敦煌文献中的《赞普传略》,可以称为目前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传记作品。王尧、陈践译注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辑为十章,分为《止贡赞普》、《达布聂塞传》、《纳日伦赞》、《松赞干布》、《赤都松、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等赞普的传略。即便这些传记是纪实之作,其文学价值也不可低估,有些篇章十分精彩。比如止贡赞普的传记:

当止贡赞普年幼时之,如何上些王之名号,请问于老祖婆婆卓夏玛几林玛,老祖婆婆问道:“几地方之扎玛岩坍塌了没有?当玛地方之母牦牛草场被火烧了没有? 登列维尔湖水干涸了没有?”人们回道:“岩未坍,湖未干,草场亦未被焚。”当时,老祖婆婆年事高迈,耳患重听,错成“岩已坍塌,草场焚毁,湖水干涸”,于是,说道:“将死于刀下水中,就取名为止贡赞普巴!”由于这种错误,取了此名,王心中非常不悦,常耿耿于怀。

此王乃天神之子,虽赋具常人体形,但与常人迥乎殊异,具有飞升天界之极大变幻神通,狂躁骄慢,常强令属下与之比武试能。与父王之属民所谓“父部九臣”,母后之属民所谓“母部三支”者,皆成仇敌,曾对奴隶声言:“尔等敢与吾比试武艺否?”奴隶皆连连应言:“不敢! 不敢!”,当时,有一名叫罗阿木达孜者,也说:“不敢!”然而,王不应许,强令与之比武。罗阿木于是启呈道:“若大王不许吾之所辞,则请授与大王神库中自动穿刺之戈矛,自动挥舞之长剑,自动穿着之甲胄,自动着戴之兜鍪。以上几种神通变幻之灵物若能赐与臣下,臣可以与大王一试。”赞普乃将库藏中所有一切均给予他。罗阿木达孜按期先到娘若香波城堡。后,赞普也到达娘若香波。在娘若台瓦林中布阵对垒。此时,达孜又向赞普启请:“请将您头上的铜饰往上戴,将您身上坚固的甲胄往下穿”,赞普也如他所请求的照准了。此后,罗阿木乃以金矛二百支,拴在一百头犍牛背上,牛背皆驮以灰囊,牛群相互搏击。止贡赞普为护身神道岱拉工甲导引往天宫时,罗阿木自腋下取出小斧砍去,岱拉工甲被投之于第斯雪山之中,因而死去,而止贡赞普亦于彼时遇害。

《吐蕃王统世系明鉴》等书转述了这一故事,非但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诸如对阳神和战神的描写等。止贡赞普的刚愎自用、狂躁愚蠢和罗阿木达孜的卑微和工于心计均跃然纸上。令人掩卷思之,回味无穷。别的一些赞普传记中,则运用了韵白相间这一形式。比如,在松赞干布之传记中所载松赞妹赞蒙赛玛失宠于象雄王李迷夏,与之别室,松赞听到这一消息后,命卜金赞芒穹为使节,前往劝说:

至琼垄保寨时,赞蒙已不在,如游鱼戏水,行至玛法木湖,芒穹亦尾随至玛法木湖。在赞蒙驾前行礼如仪,赞蒙问:王兄赞普政躬安泰否?答曰:安泰。又问:芒穹尔心情舒畅否?对曰:舒畅! 后,又转述王兄赞普如此敕谕云云。赞蒙曰:芒穹尔与为王兄赞普一般无二,礼待宾客,行礼如仪。赞蒙引声而歌。歌云:

我陪嫁之住地啊,是琼垄一沙尘堡寨,地域宽广不羡歆他人,

从外观是险峻山崖,从里看是黄金与宝石,

在我面前展现,却没有边际;

从外观,苍白又崎岖。……

上方之沙山,爬上去又滑下来,

把它像尸体一般甩进几曲河,一点也不剩!

歌毕,芒穹致礼告别,向赞蒙请求给王兄赞普之回封书信。未给任何文字,但凭口传:听到王兄赞普陛下心身安泰非常喜悦,赞普嘱咐各节,生死也要竭尽绵薄之力,一定效劳,请将此物献于赞普王兄。乃将一包进贽之礼盖上印章,献与赞普。金赞芒穹返回赞普驾前回报:“赞蒙未有任何文书回复,祗如此唱了歌赞,盖印封交所献礼物,即此物也。”说毕将礼品献上。赞普当即拆封启视,见有大粒古旧松耳石三十颗,别无他物。赞普心中思忖:其意谓,若敢于攻打李迷夏则佩带此松耳石,若不敢进击则懦怯与妇人相似,着女帽可也。乃下令,君臣火急发兵,灭李迷夏。

传记中的对话,有时用散文,有时则用韵文。韵文部分的表现力甚佳,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段,有诗之美感与意境;散白部分,以极经济的笔墨叙述复杂之事件,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早期传记文学作品,在写作上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有具体的事件――情节。我们可将以上引文中止贡赞普与罗阿木比武这一事件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段落:

(1)止贡赞普强令属下罗阿木与之比武。这是事件的起因。

(2)罗阿木不敢,并找托词,此处可视为一跌,借以衬托止贡形象。

(3)罗阿木答应应战,设“陷井”欲置止贡于死地。此为故事的发展。

(4)止贡赞普上当,坠入罗阿木之“陷井”之中。此为故事的高潮。

(5)止贡失败被杀,此为故事的结局。

此处叙述的是一个具体完整的事件,有头有尾,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

2.有具体的形象――人物和个性。传记文学不能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即所谓“传主”,同时,“传主”形象的塑造和个性刻划也是十分重要的。早期的传记文学已具备这些基本特点,比如对止贡赞普的形象“塑造”就十分突出。

倘若我们从文学角度看,导致止贡死亡和失败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他的性格。一个偶然的事件,使止贡赞普上名号时,老祖婆婆误将臣下所禀扎玛岩没有倒塌,母牦牛草场没有被烧,登列维尔湖没有干涸,误听为岩已倒塌,草场被烧,湖已干涸,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就取名为止贡(意为刀下死)。显然,这一名字对于一个年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除了王室的尊贵和赞普的高位,铸成止贡狂横、暴戾性格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这一名号。说其“刀下死”的心理反映或为“我死于刀下,尔等活着”,有着对一切的本能的对抗情绪。止贡带着自幼就有的敌对“情绪”走入生活,处理事务,那他的倒霉和失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首先是与赞普最重要的支持者“父部九臣”和“母部三支”成为仇敌,并对奴隶喊叫:‘敢跟我比试武艺吗?“――骄蛮至极,同时可以看出,他已失去群众和臣民的拥戴,失去了朋友、亲人和臣下的帮助。这种局面决定了他连连失策和中计:先是将自动穿刺之戈矛,自动挥舞之长剑等库藏中的一切交给了罗阿木;接着在娘若台瓦林对阵时,又按罗阿木的意见将头上的铜饰上戴,将身上的甲胄下穿。一错再错,最终让罗阿木所杀。可以说这种人物个性的描绘是比较成功的。

藏族早期传记文学的文白相间的表现手法,从以上引文中亦可一目了然。

(三)藏族传记文学的发展

1.“伏藏”中的传记作品,是藏族传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伏藏”(gter-ma)在藏族的传统史书中占有一定位置,同时也是藏族传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伏藏”是那些埋藏在岩洞、地下的被后人挖掘出来的著作。在公元9世纪后,陆续出现过一些著名的“掘藏师”(这些人多是宁玛派僧人)。但是,史学界一直对此意见分歧,有人认为,这些书是可信的,可作为重要的史料看待;也有人认为,这些被称为“伏藏”的著作,多为伪书,不可取。因为,这些“掘藏师”发掘的著作,虽然多说是7、8、9世纪(吐蕃王朝兴盛时期)的人物与事件,但多涉及12世纪前后的人物及事件,可见有伪托和假造是十分明显的。但是,这些书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价值,即便是12世纪前后的人冒名之作,也毕竟贴近吐蕃时期,当时,也毕竟还有许多赖以借鉴成书的口碑和文字材料。除了苯教的一些掘藏史籍外,重要的有《玛尼全集》、《五部遗教》和《桑耶寺大事记》等。这些著作为13―14世纪以后的藏族史家竞相引用,对后世影响甚大。诸如布敦大师(1290―1364)所著,成书于公元1322年的《布敦佛教史》,蔡巴贡噶多吉(1309―1364)所著,成书于公元1364年的《红史》以及索南坚参所著的《吐蕃王统世系明鉴》,都曾较多地引用这些书的内容。

《玛尼全集》发掘于拉萨之大昭寺的夜叉殿和马鸣菩萨脚下,分上下两卷。上卷有八部书:《大悲观音千佛大史》、《佛说大乘庄业宝箧经》、《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法王松赞干布传》、《吉登旺曲太子本生》、《松赞干布王二十一行》、《大慈悲修习法》、《注释分支大注释总纲要》。下卷是《国王夫妇隐逝》、《誓愿闻微》、《对臣民的遗训》等主要反映松赞干布对大臣等的教训书。

涉及传记性质的主要有从《玛尼全集》中抽出的《柱下遗教》、《法王松赞干布传》、《松赞干布二十一行》,较充分地反映了藏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干布的一生,主要涉及了松赞降生、派吐弥桑布札创制藏文、翻译经书,13岁时父亲遇弑后即位,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汉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制定法律等重要历史事件。其中,《柱下遗教》最为详细。

《五部遗教》由《鬼神篇》、《大臣篇》、《后妃篇》、《佛教大师?译师篇》组成,文学性强,虽为诗体,描写情节较为细腻,比如赤松德赞王妃玛坚才崩氏对毗卢遮那大师的勾引,写得传神而动人:

大师饱餐满桌珍馐后,要回雅玛谷去起身走,

王妃玛坚急忙忙请求:

“我今请师上此冈恩楼,实因受你请为我暂留,

越看大师越觉大师美,爱你恋你说啥都情投,

除你以外再无可爱人,若不爱你,除非你没有!”

说完抓住大师不放手,大师焦急害怕直发抖。

心中好像小孩扔鸡蛋,七上八下浑身都颤抖,

心中急急思考暗盘算,急中生智便对王妃言:

“若被仆人们来看见,会使佛教毁灭而遭难,我去侦察一下把门关。”

说完抽身走到大门前,王妃信以为真放大师,大师出门奔逃一溜烟。

2.佛教诸教派的形成给藏族传记文学的发展兴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自吐蕃王朝崩溃后,雪域大地进入小邦割据时期,形成大大小小的政治、经济实体。被朗达玛摧毁的佛教,在封建领主们的支持下再度兴起,这一事件的起始,应该从公元10世纪算起,一直到格鲁派的建成。

(1)割据的小邦形成后,在政治、经济上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要维持和发展这种独霸一方的局面,小邦的领袖不仅需要发展经济,而且需要在此经济形态上求得一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在藏族社会这一重任非宗教莫属了,无论是佛教还是苯教。由于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佛经典籍的不断翻译,尤其是群众对佛教的信仰,很自然使小邦的领袖们举起佛教这面旗子,借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2)数个世纪的教派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宗教人物,尤其是那些教派的创始者们,成为传记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当然,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下,各个教派的领袖们为了创立新教派、发展新教派,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的生命历程确实是波澜壮阔的,丰富而生动。像宗喀巴等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人物而受到普遍的崇敬,仅仅为他书写的传记据有关人士统计,就有30多部。

每一种文体的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教派时期,僧徒们的思想是相对自由而活跃的,在佛教这一广阔的领域中,进行过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为今世藏传佛教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派斗争也十分激烈,一个教派要获得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求得到某一政治势力的保护和支持,有些政治势力与宗教势力合而为一,宗教斗争实际上就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同样表现为宗教斗争。因而,宗教的胜利,便是政治上的胜利,反之,宗教上的失败,同样标志着政治上的失败;政治发展和宗教发展融为一体。这种胶和关系即形成所谓政教合一制度,在它的初期,对藏族传记文学,甚至整个藏族文学的发展,都曾起过积极作用。因为,给本教派的高僧大德树碑立传,作为样板广为宣传,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才竞争形式。哪个教派的大德多,哪个教派就会有社会影响,受到群众的拥戴。事实上,这些高僧大德(大学者)确乎具有非凡的学问和文化贡献,是值得树碑立传的。尤其从传记文学的写作规律看,必须先有人后有传,没有人就不可能有传记和传记文学。一般来说,传记有两种形式,一是自传,由传主自己写作;一是由他人写作的传记。后一类是较为多见的。而写作传记时间也有先有后,有的是与传主同时代的人所写,如《颇罗鼐传》。有的是传主辞世后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的人所写,如《米拉日巴传》。作者桑吉坚参生活于公元1452―1507年,而米拉日巴在世的时间是公元1040―1123年,相差400年。藏族文化显现繁荣状态的教派时期,灿如群星的教派大师们,给以后的传记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传记文学对象。

(四)藏族传记文学的兴盛时期

藏族传记文学进入兴盛时期,基本上是在藏传佛教诸教派的完全形成之后。以桑吉坚参(1452―1507)的《米拉日巴》为代表,出现《布敦大师传》、《萨迦班智达传》、《玛尔巴传》、《日琼巴传》、《汤东杰保传》、《朱巴公勒传》等一批名作。16世纪中叶,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建立,传记文学也由兴盛时期转为稳定发展时期,出现了历辈达赖喇嘛传、历辈班禅传等成系列的传记作品,同时也出现了《颇罗鼐传》、《噶伦传》、《多仁班智达传》等一批名著。这一盛况的出现,与佛学泰斗宗喀巴大师(1357―1419)整顿佛教有着直接关系。

自公元13世纪中叶,元人入蕃,继而在西藏分封十三万户,扶植萨迦傀儡政权,吐蕃又由分而合,归于元人治下。元室崇佛,藏传佛教也委实荣耀一时,八思巴被封为大元帝师,统领天下释教,此后任帝师者就有13人之多。元失其国,帕竹政权兴起,建立十数个宗,立“十三法”,统理卫藏。明朝皇帝演元人故伎,重用西藏宗教势力,册封法王、护教王、阐化王、大国师、国师等,极尽笼络。受到朝廷重视的教派,如萨迦派、帕竹噶举派等,由于这种特殊“身份”,集教权、政权于一身。如此,掌握着一定宗教经济势力的僧人,又可直接干预政治,加之佛徒互无监督,戒律松弛,藏区佛教诸教派日益颓靡,佛徒们贪赃枉法,欺男霸女,追权逐利,酗酒滋事,教派争斗也时有发生,浩浩荡荡的僧侣队伍给老百姓带来了苦难,人民开始厌恶佛教,同时,僧徒的堕落,也直接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宗喀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了整顿佛教的壮举,并于公元1409年创建藏传佛教诸教派中最后一个教派格鲁派。

宗喀巴的宗教整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统治者的赞赏。人民需要安宁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农耕牧放,发展生产;统治者需要稳定的社会,以稳定自己的统治,充实自己的经济。此后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则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宗喀巴制定了一系列僧侣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建立了寺院经济,进而调整了寺院的组织机构,综合各派之长,制定了先显后密,显密双修的学习原则。人民对宗教的厌烦情绪日减,又逐渐沉缅于宗教,加快了宗教的生活化进程,使藏传佛教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层次上的教派竞争也日益尖锐。

倘若人民和知识界、政权阶层仍然对宗教采取敌视态度,那么传记作品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就不会如春风荡漾于整个雪域大地了。

藏族传记文学兴盛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桑吉坚参撰写的《米拉日巴传》和《玛尔巴传》来说明这一问题。

米拉日巴是玛尔巴的弟子,玛尔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传》全书分五部分,以玛尔巴降生藏土,学习佛法、三赴印度求法,精修教诫、获得证悟,授徒弘法等为线索,历述玛尔巴上师的一生。从中可以看到,作为噶举派开山祖师的玛尔巴创立噶举派的艰辛历程,看到印藏文化交流的片段过程,尤其是对当时藏族社会的描写,是十分深刻、难得的。比如玛尔巴首次赴印,缺少盘缠,即求助于当地权贵,反映了佛教与政治合一时的窘困局面;学成回藏后,行佛事则敛聚金银。更有令人触目惊心者,玛尔巴仙逝后,其子以父之肉骨收取酬物的介绍,可谓入木三分:

玛尔巴译师的色身隐入法界之后,众人才深信他是真佛。于是有人愿出很大酬金,以求得到一点师父的头发、指甲以及小片衣物等。于是便用上等绸缎将大师如意般的遗体包裹起来,未经焚化,请求为利益众生而住于世间。上师之子贝欧等人,把遗体之肉连同骨头给人,收取酬物。头骨被请到彭域地方一个寺庙中,上师俄巴知道后,心中不忍,于是给师父的儿子们献了大礼,请求将师父的遗体赐与之。他们说:“那么你供养的东西最主要的应是那若巴赐给父亲的红莲宝石本尊像。”俄巴遂依其言将红莲宝玉石本尊像等无量财帛奉献与他们。之后,便将遗体迎到雄地。因此,在灵骨之中以俄巴大师寺庙所供奉之灵骨为主。

玛尔巴有四大心传弟子(称四大柱),有七个儿子,儿子塔玛多德去世后,玛尔巴夫妇无比悲哀,而当一代英杰玛尔巴圆寂后,儿子们却用父亲骨肉谋取钱财,确乎令人发指! 也给我们提供了教派形成期中,教徒教祖及其家庭生活的珍贵历史画面。

在《米拉日巴传》中,反映了一些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米拉日巴的父亲去世后,伯父、伯母欺负其孤儿寡母,侵吞其家产。米拉母子三人虽为亲眷,实已沦为奴隶,衣服褴褛,吃猪狗食,终日劳做,还受到伯父母的责骂。这给我们勾画出贫瘠高原上的阶级对抗关系。

第二,形象、细节描写的小说化。玛尔巴、米拉日巴这两个形象是不朽的。因为作者在这两个形象的刻划上,热情地讴歌了藏民族坚韧不拔、聪慧、向上的民族精神。米拉日巴在玛尔巴的多重考验下,不屈不挠,终于使师喜爱,授以正法。为了修炼正果,他住在岩洞里,以草为食,“双目深陷,骨架高耸,浑身发绿,瘦削如柴。”但他乐观作歌,修习不已。玛尔巴上师更显得固执、倔强、义无反顾。他第三次去印度时年事已高,众人劝他不要去,可他说:

顶礼大德那若、麦哲足,那若师前我曾发誓愿,

为了求得殊胜之法要,空行讲解师教并劝促。

想起上师我于心不忍,命运莫测我要去印度,纵然一死我也去印度。

贝莫贝塘虽是大荒漠,我有神识乘风之法门,

此非一般骏马可比拟,命运莫测我要去印度,纵然一死我也去印度。

喀拉卡瓦大山纵严寒,我有脐火炽燃的功力,

此非一般衣物所能比,命运莫测我要去印度,纵然冒死我也去印度。

尼婆罗地虽然天酷热,我有调息四大的功力,

即便六味良药也难比,命运莫测我要去印度,纵然一死我也去印度。

玛尔巴上师不愧是个伟大的翻译家,他三次去印度,第一次学法12年,第二次6年,第三次3年,前后21年,其中十三次险些丧命,三次已临垂危。没有一股热切求学的精神,是无法做到这些的。

在细节描写上,也较以往的传记作品细腻多变,且有强烈的情感力量。遭受了无数苦难和欺凌的米拉日巴的母亲白庄严,得知儿子用咒术使他伯父的房屋倒塌,一次就压死35人,为自己报了仇雪了恨时,她如癫如狂,喜不可支,倾吐着自己的苦难和心声:

贝达看见了,赶快跑到阿妈跟前对她说:“阿妈!阿妈!伯父家的房屋塌了,压死很多人。快去看啊!”阿妈心想:是真的吗?欣喜极了,起来出去看时,只见伯父家尘土弥漫,到处是一片哭声。这时,阿妈高兴得把破衣服系在一根长杆子上,高高举着,大声喊道:“祈祷啊! 供养啊! 佛哓! 上师哓! 三宝哓! 啊,乡人邻里们,你们看啊! 米拉喜饶坚赞(慧幢)有没有儿子!”我娘擦噶(白庄严),穿破衣、吃劣食,给儿子筹办学费,不是有结果了吗?当初,伯父和姑母二人说:“你们母子人多可以来打仗,人少可以放咒术。”如今,人少放的咒术,不是更胜过人多打仗吗?!请看看那楼上的人、楼下的牲口以及楼中的财宝吧! 我不死而得长寿,终于看到我儿子表演的这样一场戏剧。请看,我娘擦噶(白庄严)哪有比今天更高兴的啊!

第三,采取散文、韵文相间的文体,多用七字句,采用了民歌形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