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传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传说分类:【地域文化】 传说或脱胎于神话,或取材于现实,对史事、人物、风物、山水、习俗等作了艺术的再现。可信性与传奇性的结合,写实性与幻想性相统一是传说的生命力之所在。鲁迅说:“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传说之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 (一)部族传说 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地区的白族支系勒墨人,直至本世纪40年代还保留有较浓厚的氏族社会特点。《氏族来源的传说》对此作了生动的解释:人祖阿布帖与阿约帖是一对兄妹,他们在洪水后被迫成婚,生下了五个女儿。因世上无男子,她们只好与熊、虎、蛙、蛇、毛虫等婚配,生下的孩子各成了熊、虎、蛙、蛇等氏族的祖先。显然,这与人类起源神话具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强烈的图腾观念。将图腾崇拜与部族起源联系起来的传说还见于瑶等民族。瑶族《盘王的传说》蜕变于《搜神记》、《后汉书?南蛮传》、《三才会图》、《玄中记》等古籍中所记载的“?瓠神话”,将犬图腾与民族祖先、民族起源、生活习俗等交织在一起,反映了自己远古的历史。 (二)史事传说 除讲述某种文化集团的整体历史的传说外,还有一种史事传说是通过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去反映某一历史的片断的。白族的《火烧松明楼》正是这样的作品。在隋唐之前,滇西地区部落林立、互不统摄。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罗阁发动统一蒙隽、越析、浪穹、?赕、施浪、蒙舍六诏的战争,并于739年定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诏国。《火烧松明楼》正是以白洁夫人及火烧松明楼这个事件表现统一六诏的历史的。《南诏野史》对此的记载是:“逻阁乃豫建松明大楼祀祖于上,当祭祖,不赴者罪。四诏听命,惟越析诏波冲之兄子于赠、远不赴会。而逻赕诏丰 孙逻?之妻慈善者,止逻?勿赴。?不听。慈善不得已,以铁钏穿于?臂而行……逻阁偕登楼祭祖,祭后高咋,食生饮酒。迨晚,四诏尽醉,逻阁独下楼,焚钱遽纵火。火发,兵围之,四诏被焚,状令各诏收骨。四诏妻至,莫辨其骨。独慈善因铁钏得焉,携归葬之。逻阁既灭四诏,取各诏宫人。念慈善慧而甚美,遣兵围其城,迫取之。慈善曰:吾岂忘夫事仇?闭城坚守半月,城中食尽、慈善度不能支,即自杀。时七月二十三日也。逻阁嘉其节,乃封赠为宁北妃,并旌其城曰德源城”。在民间传说中,慈善为白洁夫人,她在夫死非命后,起兵反抗。失败后,她假意答应皮逻阁相婚,在洱海边祭奠亡夫后投海自尽,表现了她忠于爱情、忠于诏国、反抗强暴的精神。我们可以从这个作品了解到皮逻阁统一六诏的艰难,以及五诏人民前仆后继的反抗。 (三)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的主角常常是部落首领、民族英雄、起义领袖、文化创始人、能工巧匠等。在他们身上,人们往往集聚以高度的智慧、无比的勇气、崇高的品质,寄托着美好的理想。 木必是傈僳族荞氏族首领,他于明代率部族躲避战争,从澜沧江畔进入怒江地区,对傈僳族在怒江地区的繁衍、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木必大破官兵》、《木必打败藏王》、《木必死不了》等生动记述了他一生的光辉事迹,讴歌了他为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 孟获见载于陈寿著《三国志》,是诸葛亮平定南中时被七擒七纵的南中少数民族首领。七擒之后,“亮欲遣获,获止不去”,表示:“南人不复反矣”。有关他的传说,彝、布依等民族都有流传。其中,彝族《孟获的传说》称孟获之彝名为阿井笃阿热,是一位头人。他曾率众兴修水利,使龙潭水流进了干旱的昆明坝,他又用47年时间建成昆明城。后来,官兵来犯,他屡杀屡活,率众与官军殊死作战。最后,因小老婆告密,官军了解到他杀而不死的秘密,将他杀害后掷心于火上烤干,使之永远不能复活。这里,人们看不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美政,看到的是南中人民的反抗斗争,人民对民族首领的深切怀念。 侗族的“吴勉的事故”、布依族的“王仙姑的故事”、苗族的“哈氏三兄弟的传说”、瑶族的“大藤峡的传说”、“金龙大出洞”、白族的“杜文秀的故事”、傈僳族的“恒乍绷的传说”、彝族的“李文学的故事”、水族的“简大王的故事”、仡佬族的“山满”等所表现的是近代社会中各民族人民的反抗与斗争。这些起义领袖往往又是民族英雄,他们站在斗争的最前线,成为被压迫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忠实代表,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这类作品大都具有系列性的特点,一个人物的形象往往是用一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刻划的。壮烈的反抗、悲剧性的结果,表达了各族人民求解放、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 布依族的《茫耶寻谷种》所歌颂的是一位历经千难万险,为布依人找来谷种的文化英雄。侗族的《吴文彩的传说》讲述了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著名歌师吴文彩的事迹,通过吴文彩编歌使一对被迫离散的夫妻终得团圆以及奸臣卢托美梦难成的故事,赞扬了歌师的艺术才力。 阿昌族居住在云南陇川县户撒地区,他们擅长铁器工艺,“户撒刀”更名闻遐迩。“户撒刀”种类繁多,有背刀、砍刀、尖刀、腰刀、藏刀、菜刀、镰刀、匕首、宝剑等。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将沫英率军屯垦于户撒,阿昌人民从他们那里学会了打铁造刀剑的技术。《户撒刀的来由》将爱情与工艺发明结合起来,热情赞颂了能工巧匠阿芒:户(头)撤寨的阿芒爱上了腊(尾)撒寨的阿依。为了在泼水节上刀吹树干,战胜所有向阿依求婚的对手,阿芒请教了所有的铁匠名师,分析研究了矿石、炉煤、火色,细心观看了每个名师下锤、淬火的技术,终于打制出99把各式长刀。赛刀之日,阿芒大获全胜。后来,土司之主杀计害死阿芒,阿依则投河殉情。为了纪念这对勇敢智慧的青年,阿昌人便把阿芒打制的各式长刀称为户撒刀。可见,能工巧匠传说往往与某种特定的工艺名胜联系在一起,物因人名,人因技显。 (四)山水传说 山水本无情,一旦被人们注入情感,进行合理的、美的解释,江河湖海,山石草木便立即获得了生命,蕴含有情趣,充满了风韵。“杂乱无章的自然风景是不能用任何别的方法欣赏的。它没有真正的统一,所以需要幻想来提供它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云南路南在约三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长期积沉,这里形成了一大片海相石灰岩,并于二亿八千万年前渐成陆地。历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淋,石灰岩不断溶化,出现了许多纵横交错的石墙、石沟。由于雨水不断下渗,石墙被不断切削,雨水将岩石溶蚀成了种种形态的洞窟,被切割的石柱石片则簇拥成了天下奇观石林。在撒尼人的《石林》中,这一奇观是这样形成的:很久以前,天神格兹见撒尼人生活艰难,便挑一担土,赶一群石头、一匹骡子,想把路南的长湖围成平坝,让撒尼人耕种五谷,安居乐业。但轰隆隆的走石声惊动了一位半夜推磨的老阿妈。见满坡石乱走,老阿妈大惊失色,忙拍打大簸箕诱鸡啼鸣。雄鸡高唱,走石驻足,无论天神格兹怎样抽打也无济于事。这样,骡子变成了狮子山。天神肩上所挑的土变成了双肩山,走石变成了石林。 贵州省镇宁县的布依族人民又是怎样编织有关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的呢?《黄果树瀑布的传说》说,这道高60多米、宽40多米的瀑布原来是布依龙冲入白水河时尾巴扫塌山岩、致使流水凌空飞泻而形成。而在《黄果树的故事》中,这道瀑布是阿果与八哥在逃婚途中为阻止前来追赶的财主抱赛、划银簪而化成的。 有些山水传说与当地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至关密切,山水名大都取自人物、神灵等。永宁纳日人的《格姆女神的故事》就是这样。在美丽的泸沽湖畔,耸立着一座名叫格姆的大山,山下的纳日人实行母系家庭及走访婚,其社会形态颇具特色。与之相应,女神崇拜在纳日人中相当盛行,每年七月二十五日,人们都要在格姆山下举行转山节,朝拜格姆女神,而格姆女神的化身就是格姆山。传说,格姆女神生于者波村,是个美丽聪慧的姑娘。一天,她被一位天神看中,被龙卷风卷到了天上。她大声呼救,吓得天神连连松手,格姆从天上落到了狮子山上。从此,她再也回不到村中,永远骑着一匹白马,左手一棵珍珠树,右手一只笛,守护着永宁四境的人畜。 (五)动植物传说 云贵高原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那些与云贵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成了民间传说中最主要的表现对象。 纳西族在迁入滇西北地区之后其生产已从畜牧变成了农耕,但畜牧仍对农业经济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马的来历》正是纳西族这种社会历史特点的折光反映。据说,远古无马,后有一只母鸡下了几对蛋,它们被风刮到海里,孵出了各色马匹。长大后,它们走上陆地,与人类生活一起。这个作品的存在背景是丽江纳西族地区乃远古“花马国”故地;“丽江马”驰名海内外;丽江纳西族地区自清末以来每年举办两次以骡马为主要商品的交易会;纳西族要在人死后举行“洗马”仪式。 白族从相当久远的时代开始就经营农业,对农作物等植物的栽培有极丰富的知识。《稻子树》讲述了稻子的起源问题:稻作之祖为田公地母。在他们之先,人类只能以打猎、捉鱼、采野果为生。一天,田公去打猎,在一个遥远的坝子里看见种着香喷喷的稻子树。他向一位白胡子老人要到三颗种子后,翻山越岭,回到了家乡。田公累死后,地母继承丈夫的遗愿栽种稻子树。地母死后,三个儿子种的稻子各有变异:老大种稻后拔了草,但来不及浇水、松土,他的稻子树变成了高粱;老三亦来不及浇水松土,他的稻子树变成了稗子;只有老二浇了水、又松土,他种的稻子树才变成了稻子。这个作品既传播稻作生产知识、又结构五谷谱系、表明白族社会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水族是贵州省境内的古老民族,竹林掩映着一座座水寨,生活中流传着一个个有关竹子的传说。《凤尾竹的传说》,讲述了水族姑娘彩凤顺着风尾竹登到天界,在天河舀水,解救人间干旱之苦的故事,充满了浪漫的情调。 布依族的《茨梨的来历》是有关驯化野生植物、栽培果树方面的传说:许多年前,官家见一个叫满纳的布依寨子地肥水美,遂起霸占之心。寨老波宕带领全寨青壮男女与官军作战,保卫自己的土地。有个叫茨梨的姑娘在带母亲途中被官军抓住、并同母亲被官军杀害在路旁。第二天,在茨梨英勇就义之处长出了开满带刺花朵的一蓬刺。人们认定它是茨梨所变,所以取名为“茨梨”。后来,纳满再次遭到官军蹂躏,波宕让大家分三路逃走。出逃时,波宕让大家各带一包茨梨籽,要他们走到哪里就把茨梨种到哪里,好叫子孙后代顺茨梨找到祖地。小小的茨梨浓缩着一段血与泪的历史,充满了布依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六)风物传说 云贵高原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转星移,有的文明已经付与苍烟落照,有的通过种种变异融汇进了庞大的现代文明体系,有的则历经千年百代而不衰,依然沐风浴雨,向人们诉说着遥远的过去。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性建筑,只要走进侗族地区,你就会看到一座座雄伟雅致的鼓楼屹立于村寨之中。鼓楼分上下层,集宝塔与亭子的作用与一身,既是集会的场所,又是宴饮的馆阁。它在建筑上不用一钉一铆,全凭凿榫衔接,大木小料横穿纵贯,表现出侗族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建筑才能。《鼓楼的来历》云:从前,一伙强盗要来劫掠一个尚武好义的侗寨,一个叫姑娄娘的女子美丽而又机智,她献一妙计于寨老,诱敌深入村寨。当敌人入村时,突然鼓声大作,消灭了所有的强盗。原来,所谓鼓声不过是姑娄娘率领其他姑娘掌击兰靛桶里的水所发出的声音而已。事后,寨中建楼置鼓,击鼓报警。可见,鼓楼的建筑最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卫上的需要。 铜鼓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它产生于2000多年之前,发源地当在云南省境内。它最早为铜锅,后演进为军乐器、军令器、祭器,或权力的象征物。布依族对其起源的解释是:从前,有个叫布杰的李子按照太白星的托梦,历尽艰辛,前去天界索要铜鼓。当他背着铜鼓回家时,从南天门跌落摔死,铜鼓也摔破了一个洞。从此,人间有了铜鼓。布依老人死后,要敲三声铜鼓,请天神差仙人接亡魂升入十二层天成仙。后来,人们又用铜鼓请祖宗下凡。所以,铜鼓须恭敬收藏,不能乱敲,不能从鼓面上横跨,只有老人去世及过年祭祖才能启用。过了很久,人间分贫富,富人狠心,铸了最大的铜鼓,声音所及皆为所霸。又过了很久,铜鼓成了信号物,寨中有急事,或受外敌入侵,寨老便擂鼓为号。在与敌人血战之际,寨老又猛击铜鼓,激励族人英勇杀敌。这个传说,几乎涉及了铜鼓的所有功能,并突出了宗教方面的作用。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极具重要意义的事件,它使人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远距离、长时间的知识传递积累变为可能。云贵高原上拥有文字的民族屈指可数,而关于文字的传说却不胜枚举。 纳西族有一套古老的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宗教经典有数万卷之多。纳西族传说称,这种文字由麦保麦琮所造。他识鸟语,旁通百蛮诸书,创制本方文字,是一个如同仓颉那样“感天地、泣鬼神”的文字始祖。彝族也有一套古老的音节文字,《洛龙歌布曲鸟》称,彝文的创制者为阿苏拉吉。他死后变成了一只五色斑烂的洛龙歌布曲鸟,飞到他的哑巴儿子拉吉格楚那里,吐出一滴滴血落在树叶上,它们便成了文字。《百解经》则称:“昔日无祭祀,且无稼穑时……天遣毕摩降……自此官令行,吏临政事清”,是巫师毕摩带来了文字。 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普米族、拉祜族、傈僳族、哈尼族、布朗族、佤族等也有关于文字的传说。而且,他们大都称自己亦曾拥有文字,只不过写在牛皮上、或羊皮上,因饥饿或被人、或被狗吃掉,致使文字失传。《拉祜族为什么没有文字》是这样讲述的:远古,厄莎命名了九个民族,便给各民族传文字。发给汉族的写在竹片上,发给傣族的刻在贝叶上,发给佤族的写在牛皮上,发给拉祜的放在粑粑里。拉祜族跋涉回家途中因饥饿而吃光粑粑。于是,文字失传,无论什么事都记在了心里。这是对自己在与有文字民族交往中产生的自悲感的一种美化。不过,这类传说也有一定的可信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或因战争、或因自然灾害、或因宗教政治等原因而丧失文字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七)习俗传说 云贵地区民族众多、传统各异,反映各民族习俗的传说相当完备,凡服饰、饮食、居住、婚姻、家庭、节日、称谓、娱乐、工艺、宗教、丧葬等无所不包。 我们知道,人类的任何文化都是根据自然环境及生活的实际需要创造而成的。拉祜族的掌楼既不同于傣族的竹楼、白族的四合五天井、纳西族的三方一照壁,也不同于彝族、普米族的木楞房,是拉祜人为适应自然环境及生活需要创造而成的。《掌楼的故事》讲述了这种建筑的来源:往古,一个叫扎母的青年在狩猎中放走了射伤的马鹿,马鹿报恩,让他砍33棵红毛松,55棵松毛树,77根老黄竹,99捆山茅草。扎母在老鹰等的帮助下杀死老虎,砍足了树、竹、草。一天,他狩猎归来,见原居住处已出现一座楼房,它以33棵红毛松为柱,以竹蔑为墙,以茅草盖顶,上下分两层,楼下关牛,楼上冒青烟。上楼一看,正在煮饭的人正是马鹿变成的姑娘。从此,这种简单易造、干净舒适的掌房便世代相传。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要在傣历六七月(夏历清明后十天许)举行叫“原南”的泼水节。因这天为佛祖生日,所以泼水节又叫“浴佛节”。节日的水是“吉祥水”,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快乐与爱情。《泼水节的由来》说,在很久以前,有一魔王抢来的第13个妻子非常聪明。某夜,她探知魔王的致命弱点,拔下他的头发将他勒死。12个妻子为了避免此举给人间带来灾难,便轮流将魔王的头颅抱在身上守候。她们每天轮换一次,每次用水洗一次魔王的头。傣族人民为感谢这12个女子为人间除害,每个傣历新年给她们泼一次水。泼水节便传承到了现在。 龙舟竞渡是见于我国及日本、东南亚的共同文化。在我国,此俗起源极早,遍及吴越、沅湘及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居住地区,其目的也各有不同。汉族一般持为屈原招魂说,傣族持祭龙说,苗族则持杀龙止雨说。苗族的传说《火烧恶龙窝》称:古时有一恶龙守住囊野河口,很少有人敢在此捕鱼。一次,故亚父子前去那里捕鱼,只有故亚活着回来。故亚决心为儿子报仇。他准备火镰、火草等深入龙窝,用火烧死了酣睡中的孽龙。六天六夜后,龙尸浮起,故亚忙给大家分肉吃。吃过龙肉,天昏地暗,漫天洪水就要吞没苗寨。有个寡妇因没分到龙肉,儿子日啼夜闹。她只好扎一木排放在河里哄儿子唱:“冬冬哆,冬冬哆,龙来啊,龙来啊,揪住割块肉给幺幺煮汤喝……”这样一来,云散雨止。从此,苗家才兴起了划龙船。 “天菩萨”是彝族男子的一种特殊头饰,它用头帕包扎,是一绺顶发,因位于人体最高贵处,谁也不得触摸。这种习俗是怎样来的呢? 从前,一个叫阿里比日的青年进山打猎,杀了两条恶龙,并将它们煮吃。之后,他头上长龙角,膝上长龙鳞,力气变得更大,人们推举他为首领。他死后,人们便在自己的头顶蓄发,编一绺“天菩萨”,并扎上“英雄髻”,以象征阿里比日的肉角,以示英武之气。除此之外,瑶族妇女的缠头,白族的凤凰帽,景颇族的简裙,阿昌族的毡裙,纳西族的披肩,怒族的头帕等都各有美丽的传说。 (八)乐器传说 云贵民族能歌善舞,民族乐器十分发达。它们有弦类、管类、打击乐类。人们最熟悉的有苗、侗、傈僳等族的芦笙,彝族的月琴、布依族的姊妹箫、勒尤,哈尼族的牛腿琴、巴乌,傣族的象脚鼓,仡佬族的泡木筒,纳西族的口弦、伯伯等。由于与汉民族杂居,汉族乐器在许多民族中都被广泛使用,像纳西族的苏古笃等还与西亚乐器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仡佬族的泡木筒又叫“玛呜哇”,是一种长约45厘米,直径约1.5厘米,上开两孔,插有发音簧哨的管乐器,流传于贵州省镇宁县等地。仡佬族中有一则有关其起源的传说:从前,一个十口之家僻居荒野,他们穷苦不堪,玉皇大帝决定将他们接上天界。后来,玉皇大帝送给最小的一对兄妹两个金丹,让他们回人间传宗接代。阿力达勒兄妹回到人间后因思念父母而愁眉不展。一天,阿力砍了泡木筒并放上哨子为妹妹消愁。玉皇大帝在天宫闻乐,下旨定泡木筒为仡佬族乐器,不准其它民族仿制乱用。 在拉祜族人的生活中,芦笙是件离不开身的宝物,它可以为人们带来幸福与快乐。从七八岁起,拉祜族孩童就要习吹芦笙,直到死去,它与人们相伴始终。《拉祜族芦笙的传说》称,有两个起义领袖为反抗骑在他们头上的头人,而用竹子制作了两支芦笙到各个山寨吹奏,宣传斗争道理。当他们吹到第13个晚上,人们揭竿而起,杀死了贪官污吏。11年后,起义失败,但人们懂得了团结反抗的重要意义。于是,芦笙在一代又一代吹奏,人民在一次又一次反抗。这则传说主要表现的是芦笙的社会功能,而不是其起源。 民间传说多为虚构,少数经过剪裁加工,常以其真实可信、不容置疑的口吻来解释所阐述的有关来历及原因。台湾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1)人物传说。台湾大多数人皆为福建的移民,早期开发台湾时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土著人打交道,可谓艰苦卓绝。所以台湾的人物传说大多与早期开发台湾有关。《郁永河北投采硫磺》讲清初秀才郁永河(字沧浪)从福州到台湾开采硫磺,克服种种困难,在土著人的大力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宜兰之祖吴沙》讲福建漳浦有个名叫吴沙的人来台开发宜兰的经过。他深入土著,任用贤人,经过千辛万苦,为开垦宜兰奠定了基础。《吴光亮开辟横贯路》讲时任总兵的广东揭阳人吴光亮努力开辟从台中到花莲中部东西横贯大路的过程,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与山地人斗勇斗智。《覆鼎开垦记》讲早期闽人开台时因恒春之南的覆鼎地界不清而发生械斗,之后因天公发怒及山胞相劝而和好,共同开发覆鼎。《吴大人死尊阿里山之神》讲福建漳州平和人吴凤从小随父迁至台湾诸罗(今嘉义市),因熟悉当地习俗,于24岁考取了“理番通事”,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内将阿里山治理得有条有理。后为改掉土著人用汉人头颅祭祀的陋习,不惜自我牺牲,让土著人在不知中取自己人头而后悔莫及,从而改掉了此陋习。开发时期台湾尚缺法律,人们只好寄希望于道德的约束。台湾的人物传说中,有许多题材,反复表达了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力图使这种观点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绳。《老水蛙的奇遇》讲清末台北的土窟仔(今台北市社子、葫芦岛一带)有一个靠捕鱼为生的捕鱼人,人称“老水蛙”,因知晓水鬼将于明晨拖一洗衣孕妇下河,进行“掠交替”(即找替死鬼),明知此为天机不可泄,但还是泄露机密救了洗衣女。虽然因泄密今后再也捕不到鱼了,但他一点不后悔。后又得知过几天三重埔和尚洲(今芦洲)要发大洪水,极力劝人逃难。他果然有好报,不但得了银子,被救的洗衣孕妇还将儿子过继给他当儿子,以传香火,使他得以安享晚年。《林主诚和气生财》讲彰化县一个叫林主诚的人非常诚实,童叟不欺,财神主动找上门来帮他,使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而一个叫郑用的因为人吝啬,欺骗成性,财神离他而去,他的生意一落千丈。《刘员外巧立遗嘱》讲刘员外因女儿、女婿不孝,妻子死后又找了佃农女儿为继室,生下一男儿,名“刘一”,学名“刘一非”,但人们一般不知其学名。他立下遗嘱:“刘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侵占。”刘员外去世后,其女儿、女婿认为遗嘱写的是:“刘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侵占。”想占其财产,其继室告到官府,县官判为:“刘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侵占。”将财产判给了其继室所生儿子。《跛脚孝子许阿泉》讲嘉义县布袋镇跛脚许阿泉在海盗来时,背着寡母逃命,其孝心感动了海盗,不但不伤害他,还替他找了大户人家女儿,赠其财产,海盗退后,许宝泉要送还大户人家女儿,并归还财产。县官为其行动所感动,亲自为其做媒,他的婚礼热闹非凡。《大甲贞节妈的来源》讲淡水大甲村的林春娘从小许给余荣长为童养媳,余荣长18岁时外出打鱼时淹死,林春娘时年13岁,立誓不嫁而奉养公婆。后为余家香火,过继了族兄余中和之子,勤俭持家,待人和气,得到皇上敕旨旌表,晚年极受尊重,人们讳称她姓名,只叫她“大甲贞节妈”,死后替她设主祭祀,与郑成功、妈祖同列为大甲三神。 台湾一些人物与台湾时事政治关系密切,无不打上时代烙印。一些人物传说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时世的变迁。《沈家人长祀鸭母王》讲述了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朱一贵自称“激变良民大明重兴大元帅朱”起兵反清,兵败后被清廷凌迟处死,后沈家在猪圈中发现一缸金子,传为朱一贵留下(“猪”“朱”同音)。沈家因此成了富户,他便以祭外祖之仪祭祀朱一贵,至今未断。传说中反映了当时起兵的过程和惨烈。《王日新今民柳下惠》讲开台唯一父子进士施士浩(其父施琼芳)老师王日新不顾妓女纠缠,坐怀不乱,虽被妓女诬告而押送县衙,但经施士浩过问,方知绝无此事,县衙反被责打二十大板。由此可看出当时民风:当时文人常在府城南势街(今台南市西南势里一带)妓院中联吟雅集,且读书人在台地位颇高,为民之首,如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暴虐斯文”,罪过非同小可。 (2)地方传说。地方传说内容包括地方山川风景、禅院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寄托,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斗六》讲嘉义(当时叫诸罗)当时要设县衙,有两个地方的人为将县治设在自己地面而争执不下,后官方决定各取一斗土来称,重的说明人气旺可设县治。嘉义人用盐掺进土中,一斗等于对方一斗六,终于取得胜利。选定之地称“斗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促进地方繁荣的重视和向往。《蟾蜍山》讲台北市公馆附近有一座形似蟾蜍的山,曾有蟾蜍精在此喷毒气加害住民牲畜,后由郑成功军队用炮轰击后才不作怪。表现出开创之初的艰难。《白马麻滕》讲台南北门乡靠海处有一座叫北门屿的小岛,岛上有种叫白马麻滕的植物。英国船派人从此地掘出白马麻滕带回船上,突然岛上发生爆炸使陆地成海水,英船也于爆炸后沉入海底。表现了群众对于入侵者的仇恨。《鲤鱼山》讲台东附近的鲤鱼山上的圆洞庭湖原为鲤鱼精的眼睛,因这一带妇女常生双胞胎,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而这种现象的发生缘为鲤鱼精作祟,故村里派人挖掉了鲤鱼精的眼睛。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无法解释生育现象的认识。《女魂花》讲澎湖南大屿海滨有种开得鲜艳却不知名的花,如折此花会生病。据说明朝灭亡时,海盗杀了在此避难的人,剩下七个妇女为守贞节投湖自尽后化为鲜花。表现了当时海盗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半屏山》讲高雄西北方的半屏山,原为一座巍峨高山,后因要与玉山比高,被天帝击成目前仅500多尺的小山。表现出凡事不可太狂、山外有山的思想。《白米壶》讲基隆仙洞的顶端有一空隙可出白米,后人们过于贪心将洞凿大,结果一粒米也不出来。告诫不可贪婪过度。《国姓爷的炮轰术》讲台北南郊的莺歌镇,300年前原为古荒之地,而此地的鹦鹉妖石和鸢鸟妖石能吐出黑烟,使行军至此的郑成功军队中的士兵失踪。郑成功命用大炮将鹦鹉妖石的头、鸢鸟妖石的嘴轰掉,从此再也没有黑烟雾吐出了,所以今天称被轰的石山为“莺歌石”、“鸢山”。《圆仔汤岭的传说》讲新竹地区的圆仔汤岭,其西边缺了一大块,据说清朝乾隆末,有一位老人在这卖汤圆,一个铜钱卖一个,三个铜钱任人吃饱。一年过去了,人们都拿三个铜钱吃个饱,唯独一个小女孩用一个铜钱买一个汤圆。后来始知这个老人家的汤圆是用圆岭上的泥土做的,岭上还因挖土而缺了一个大口。那些用三个铜钱买个饱的想贪小便宜的人吃后不禁阵阵恶心。表达了对想贪小便宜的嘲讽。《阿里山姊妹潭的传说》讲阿里山的姊妹潭水终年不涸,传说当年住在此地的一对漂亮姊妹阿娃娜和阿娃嘉为求天神不让凶残的酋长之子莫古鲁残害族人,在祈求时流下的泪水变成了两个相连的水潭,自己被水潭淹没了。水潭阻拦了莫古鲁的抢杀。人们为纪念这一对姊妹,将这个清澄的湖水称为“姊妹潭”。《鹅銮鼻灯塔的来历》讲清代居住在屏东一带的排湾人凭借险要地势,多次袭击来此地的英、美商船,美国政府派人交涉后,袭击始告结束。后在美、日、英三国压力下,清廷答应用所赔的40万两银子,在屏东鹅銮鼻(旧称沙马矶或南岬)附近建筑了一巨型灯塔,虽多次受破坏,但至今仍在海上为夜航船只指路。 (3)山地传说。山地人指台湾的少数民族,其传说内容丰富多彩。①对大自然现象的解释。《山崩》讲过去知母罗社与达邦社交战,知母罗社有人在山顶将钢钎插地,用双手紧握其端,身向后仰,即造成山崩,大败对方。《火种》讲洪荒时代,从玉山逃难到桌社大山的人忘了带火种,但四周都是沧海,只好叫鸟去取火种,先后派三只鸟都未完成任务,最后开皮斯的鸟衔回了火种,此地少数民族人从此禁止打杀此鸟。②动植物的传说。《稻作的起源》讲噶玛兰人有位富人看见一根稻穗从天而降,就将稻子取下试播,结果大获丰收。《榕树》讲海中有一棵大榕树,其根蔓可达他国,有三人由此达到目的地,但另一人到他国后带回一女人,并砍掉了树根,从此榕树消失了。《琪里牟鸟》讲山中住着母子二人,一天小孩出去后就没有回来,母亲悲痛地不停地叫着小孩名“琪里牟!琪里牟!”最终变成一只鸟。《灵鸟》讲过去人用头倒立走路,乌鸦和志烈克鸟要帮人改掉这难看样子,乌鸦大叫,人还是倒立用头走路;志烈克鸟大叫一声,人才用双脚立地走路,今天人们用志烈克鸟的啼鸣来占卜吉凶。《鲸鱼》讲一人不慎落水,被冲到海中,为鲸鱼所吞,后又被鲸鱼排出,鲸鱼送他回到故乡。《老鼠》讲一对夫妻有两个女儿,父去狩猎,母女三人去掘竽,母不管女儿饥饿,掘到竽自己煮了先吃,后两个女儿分别变成托尔菲鸟和卡卡伊鸟,将母亲虐待的情况告诉父亲,父亲回家后用滚烫的开水泼在妻子身上,妻子变成老鼠吱吱乱叫,从此心怀仇恨地啮破所有人家的东西。③生产工具的传说。《铁种》讲阿美人祖先住在拉喀山时,有两个平地人传授了铁的种子,被种于沙毕里斯,后人们用其长出的铁块打成刀剑、铁锹,但一次有人带了被称为拉普尼的一种粟给它做养料,却再也长不出铁块了。《矢镞》讲一对兄弟去打猎,兄用铁当镞猎了很多鹿,弟用骨当镞,一只也打不到。弟发出咒语,从此只有好猎手才能获得山鹿。④对一些非常现象的解释。这些解释,看似荒谬,却含有合理成分,也是对后人的某种暗示或告诫。如《同姓结婚》讲一个从岩中生出的男子和一个从竹中生出的男孩,各以右膝和左膝生了一个男孩和女孩。由于从岩中生出的男子的子女互相结婚、从竹中生出的男子的子女也互相结婚,所以他们的子女不是聋哑就是跛足等残废者,后来禁止近亲结婚,子女才不残废。《妊妇》讲某妊妇去偷韭菜吃,丈夫知道后打死她,后发现她肚中胎儿口上堵着韭菜,始知是胎儿想吃韭菜。《兽肉》讲古时鸟兽和人相处一起,人要吃肉,只要拔下鸟兽的三根毛就可变为肉。但有贪心人想一下取得很多肉,便将前来的鸟兽全部捕杀,从此鸟兽都不再近人。《神人》讲一个叫埃谷弗脱的神人能用手杖帮人涉水。但一天他经过一菜园时被田主打死,其手杖冲进河里化为深渊,从此河里每年都要淹死很多人。 由于山西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民间传说尤其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如历史人物传说,从“三皇”“五帝”,直至现代革命领袖,都有传说系列,尧、舜、禹治水的传说、尧王选舜、虞舜传禹的传说,在晋南地区特别多,许多地名都与他们有关,如临汾尧庙、尧陵,历山舜王坪、响水河(尧访舜处)、可陶村(舜传陶艺处)、大禹渡、龙门(禹治水处)、长子(尧王长子封地)、丹朱岭(长子丹朱葬地)等,举不胜举,每一个地名,都蕴藏有相关的传说。其他如帝王后妃中的晋文公、李隆基、杨玉环、慈禧,名臣武将中的介子推、程婴、薛?、于成龙、祁隽藻、卫青、关云长、薛仁贵、杨业,文人学士中的王维、元好问、傅山,近代人民领袖朱德、彭德怀、贺昌、贺龙,人民英雄刘胡兰、尹灵芝,著名现代作家赵树理等等,都有十分动人的传说。 山西风物传说特别丰富,因为向有“表里山河”之誉,高原风光,雄伟壮丽,古建筑、古壁画、古雕塑均居全国之首,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恒山悬空寺、应州木塔、五台山寺庙群、太原晋祠、玄中寺、卦山、洪洞广胜寺、运城关帝庙、芮城永乐宫、永济莺莺塔、阳泉娘子关、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著名景观,星罗棋布,以这些景观为中心的风物传说,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惊人的稳定性,现在更成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丰富资源。 山西的土特产传说异常丰富,像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长治党参、沁州黄小米、稷山板枣等,都附有美丽的传说,给人以遐思异想。特别是煤炭传说故事,占有突出位置。远古的山西,雨水丰沛,植物繁茂,经过沧海桑田,形成重要的产煤区。《山海经》中记载:孟门之山、贲闻之山多“石涅”(古人对煤炭的称呼),孟门在山西西部,贲闻在山西东部,说明煤的发现和利用至迟也在两千多年以前,蕴藏量丰富,号称 “煤乡”、“煤海”。关于煤的成因有其自然规律,而作为口头传说,则另有解释,认为是老君爷所种,有的地方对老君爷不恭,于是就无煤可挖。同时还有许多相关习俗,如矿工视老鼠为神灵,不去喊打;把煤视做辟邪物予以供奉,并做陪葬之用。 在传说中,山西的戏曲也颇具特色。山西戏曲有50余个剧种,每个都有代表性的剧目和著名艺人,都有相关的传说故事,以至影响到一个地域的民俗文化,如晋南著名的蒲剧艺人王存才,演出《挂画》是拿手一绝,民间不仅有他学戏演戏的传说,甚而有“宁可不坐民国天下,不能误了王存才《挂画》”的谣谚;而晋北则有“能叫阎锡山的督军不坐了,不能叫‘水上漂’(艺人艺名)不唱了”的俗语流传。《梨园的传说》、《唐明皇封板》、《丑角的来历》等,则将戏曲的起源与封建帝王联系起来,歌颂了唐代开元盛世的文功武治和戏曲艺人成才之艰。 丰富多彩的山西风俗传说,既描绘了生动的乡情习俗,又解释了有趣的缘起源流。像寒食节、清明节前后吃“寒燕”,即起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七月十五挂纸幡,源于对元好问的纪念;高平市黑夜娶媳妇,威风锣鼓的由来,中元节送面羊,吹鼓手不能进院吹打等,都呈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也传达了山西群众勤俭纯朴、注重友情的风尚。 主要有民族来源、祖神、著名萨满、历史人物、地方风物等方面的传说。在《鄂温克人的根子在撮罗子里》中说,鄂温克族先人最早从希日克日(原写成西路基鲁)河的发源地启程,沿锡沃哈特山背后的阴影,经过黑龙江,逐步发展起来。鄂温克人的根子在撮罗子里。 关于鄂温克、鄂伦春族的来源,有一则《莱莫日根的传说》,说很早的时候有个莱莫日根,起初人们靠吃苔藓生活,后来用弓箭打猎,架火烤兽肉吃。黑龙江一带的野兽少了,莱莫日根便骑上枣红马,渡江到对岸寻找猎场。他在山上发现一匹巨马,马上坐着一个巨人,马和人都是一只眼睛。巨人令他用烟袋给他敬烟,莱莫日根刚要将烟袋交给巨人,他的马却因受惊调头往回跑,那巨人也从后面追来。莱莫日根回到部落后,对大家说,江那边打猎有困难,我们到别处去吧。部落中有的人不同意。莱莫日根说:“愿意跟我走的,睡觉时头朝西南。不愿走的,就头朝北睡。”第二天早晨,他领着愿意跟他走的人往黑龙江的西南方向走了。传说随莱莫日根沿河边住下来的便是鄂温克人,而留在山上的就是鄂伦春人。 在青海这片古老辽阔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创造出了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 汉族。青海是昆仑神话的发祥地,也是西王母神话的故乡,关于西王母(王母娘娘),青海人妇孺皆知,古籍中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在青海都可以找到印证。青海汉族的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也丰富多彩,有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对丑恶现象进行鞭挞的,也有讽刺官场腐败黑暗的,内容纷繁,语言生动明快。如《张氏教子》在河湟地区流传极广,它通过一个寡妇娇惯儿子,最后儿子成为罪犯并咬掉了母亲乳头的故事,生动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要用正确的方法去爱孩子。 《吃人婆的故事》讲述了三姐妹在母亲回娘家后同扮成阿妈的吃人婆斗争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勇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想长和想短》通过想长和想短两个同父异母、性格截然不同的弟兄之间的故事,对势利小人的自私冷酷作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一个麦穗儿的故事》、《三个姑娘和后父》等。 幽默的 《考状元》讲述了一个目不识丁却高中状元的人的奇特经历,揭露了旧时官场的腐败――滥竽充数,虚伪黑暗。 《大宝和狐狸媳妇儿》通过一个砍柴的小伙子和一只狐狸变的姑娘相爱,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向往婚姻自由和美好爱情的愿望。 汉族神话传说有《牛没上牙的来历》、《杜康酿酒》、《铁拐李偷油的故事》等。著名的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在青海汉族乃至少数民族中也是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藏族。藏族的民间故事极其丰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有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神话,有讲述地理山川来历的传说,有世俗魔法故事等。 神话传说《神牛》解释了山河形成的原因:人们为了生存,争取自由,宰杀了“什巴”神牛,神牛的皮、毛、血便变成了大地、山、河流。 《星辰七兄弟》中的七兄弟原来在人间教人们建筑房屋,并教会了人们建筑房屋的方法,但后来被天上的神仙请去建筑仙楼,他们变成了天上的七星,为神仙们服务。这些神话表现了藏族人民勇敢、坚强、乐观的英勇气概和精神。 《青蛙骑手》讲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一只神蛙的恋爱故事。由于魔鬼的邪恶和势利小人的迫害,使他们在悲愤中死去。整个故事凄婉哀怨,感人至深,是典型的藏族魔法悲剧故事。 《阿古登巴》、《木化的故事》等世俗故事取材于日常生活,赞扬聪明智慧,总结经验教训,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童话、动物故事有《小才旦》、《巴希玛》等。地名风物传说有《青海湖的来历》、《扎陵湖和鄂陵湖的传说》等。 藏族民间故事中一山一水、一湖一石都有一段色彩斑斓、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回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回族人民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别具一格,风味独特。从伊斯兰教文化中传播而来的,经过回族人民的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有讲述先知事迹的《穆罕默德的传说》、人物故事《马来迟的传说》等等;关于族源的传说有《回回的来历》等。这些传说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情节引人入胜,富于传奇性,神化之余更有一层浓厚神秘的宗教色彩,但也不乏思想教育和艺术之价值。 《阿丹与海娃》、《蜘蛛鸽子救穆圣》、《七人一狗》等神话类的故事数量较多,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至深,在青海回族中广泛流传,是伊斯兰教徒传教布道、劝化人心的生动教材。 还有一些现实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反映向往自由、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充满浪漫色彩的幻想情调。如《两亲家》、《阿里和他的白鸽子》、《天鹅和猎人》、《三女婿》等褒美扬善,表达了回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恋爱、美满婚姻的思想。 土族。土族民间故事情节生动、流传较广。神话传说《唐德格马》讲述了一位少年要耕田种地,但他上天提青龙、进山逮野牛都遭到失败,只好到平原上捕黄牛,捕到黄牛后架起铧开荒种地的故事,反映了土族人民从畜牧业发展到农业的艰苦历程,表现了土族人民勇于吃苦耐劳、充满勇敢智慧的精神。 民间故事《兰东狗地主》、《江水沟》揭露批判了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压迫剥削的罪行。《黑马张三哥》、《蟒古斯》、《花牛犊》等故事表现了土族人民勇敢地同大自然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孔雀》、《登登马秀》、《青蛙女婿》等表现了青年男女向往爱情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勇敢地向家法道德观念挑战的先进思想。 寓言 《想吃太阳的鸠》、《红色狐狸和黄眼狼》、《兔与羊》、《懒人受穷》、《饥寒哥》等以物寓理,富有哲理性。 撒拉族。居住在黄河岸边的撒拉族人民创作出了大量民间故事和传说。其故事内容多反映旧社会撒拉族妇女的不幸遭遇和英勇反抗强暴的精神。如《阿姑尕拉吉》歌颂了尕拉吉这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对长工高斯古日阿吾的忠贞的爱情,最后情人被杀,她也以自杀反抗封建势力。《采赛尔》叙述了美丽的姑娘采赛尔想逃离火坑,乞求父母用一匹马将她从婆家赎出来,但最后,连一匹马的价值都不如的她被迫吊死在娘家门上。这些故事深刻沉痛地反映了旧社会妇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命运。还有一些类似的较著名的作品,如《阿娜云红姬》、《桃花姑娘》、《鸽子姑娘》等。 神话故事《阿腾其根?玛斯保》讲述了勇士玛斯保在星星仙女的爱情鼓励和保佑下激战九头魔,并取得了胜利,回到故乡安居乐业的故事。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传说《韩二哥》高度赞颂了民族英雄苏四十三和韩二哥率领撒拉族人民英勇反抗清朝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英雄事迹。这个传说让撒拉族人民在悲愤中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如《狼、狐狸和兔子》、《兔和狼》、《阿吟保日》、《巴斯》、《青蛙与农夫》等,赞扬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的美德,无情地揭露了上层统治者的奸诈阴险、无耻贪婪,表达了撒拉族人民坚信正义、善恶分明的观念。一些生活故事辛辣地嘲笑讽刺了爱财如命、贪生怕死和知识狭窄、自以为是的蠢人、愚人。如《十不全》、《馒头吓死人》、《愚人看镜》等。 撒拉族民间故事的显著特点是:说唱结合,低声吟咏,在妇女中流传极广。 总之,青海的民间传说、神话都是以口头文学流传至今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的搜集整理下,民间传说、神话才变成了书面材料,传播流传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