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伽达默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伽达默尔

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哲学家,哲学解释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通过教授资格考试。从1937年起先后任教于马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海德堡大学。曾任莱比锡大学校长、莱比锡和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哲学总会主席、国际黑格尔协会主席。

伽达默尔曾受教于海德格尔,受到他的现象学和解释学思想的熏陶。他致力于把方法论的解释学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体论哲学体系,认为在哲学、历史、宗教、法律、艺术等诸精神领域内都存在着理解活动,解释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理解活动及其方式,通过理解史和被理解东西的“效果史”来把握精神生活中的真理。他否定了施莱尔马赫的心理主义和狄尔泰的历史主义的客观主义立场,提出“成见”是构成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创造性条件。理解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纯粹客观的,而应该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伽达默尔十分强调对语言的研究,因为语言是思维得以进行的媒介,它既是理解的前提又是理解的结果。可以说,人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的,语言和世界恰恰是本体论的关系。他还在对审美活动的大量论述中探讨了游戏、创造物、时间性等概念,提出了作品对特定历史环境的从属原则和作品在意义上有赖于当时语言系统的原则。伽达默尔后期的思想转向他自己所谓的实践哲学,即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条件进行研究,从而使理论和反思应用于实践领域,求得人类最合理的生存模式。

主要著作有:《真理与方法》(1960)、《黑格尔和辩证法》(1971)、《哲学解释学》(1976)、《科学时代的理性》(1976)、《善的观念》(1978)、《黑格尔的遗产》(1979)、《赞美理论》(1983)等。

德国哲学家,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代表。曾在马堡、弗赖堡等大学读书。1922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起先后在马堡、莱比锡、法兰克福等大学任教授。1962年任哲学学会主席和国际黑格尔联合会主席。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将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传统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哲学学派。认为人的理解活动不是方法问题,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方式,而是一种存在方式,是整个人类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解释学不是方法论而是本体论,它要说明一切理解现象的普遍本质和基本条件,由此论述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最终达到对世界、历史和人生的解释学的理解和解释。认为真理的经验条件是对传统的理解,每一理解都必须从一定的传统和认识水平相融合的“解释处境”出发。理解过程是解释者个人的“成见”和文本中保留的“传统”之间的辩证统一。传统就是历史地产生、保留了的成见,“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介”。解释者在理解中将自己产生的新成见置入传统,也分有传统中的基本成见,这种解释者和传统的“视界融合”,使理解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社会历史本质就是“我们置身于传统之中,在理解传统中发现自己”。将解释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开创现代解释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组成部分,艺术经验是哲学解释学的出发点,审美理解和解释是在本体论范围内,“理解”构成全部世界的本体论存在。主要著作还有:《柏拉图的辩证法伦理学及其他》(1931)、《歌德与哲学》(1947)、《美学与解释学》(1964)、《黑格尔的辩证法》(1971)、《短文集》(3卷,1966~1971)、《科学时代的理性》(1976)、《诗学》(1977)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