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塔构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佛塔构造

分类:【传统文化】

佛塔的建筑构造,由于所用建筑材料不同,有着不同的结构方法。例如,木塔的结构方法,与木结构的宫殿、楼阁等相同,采用传统的抬梁式或穿斗式结构,由房架、椽飞、望板、檐子、房顶等部分组成。砖石塔也和其他砖石建筑一样,采用垒砌、发券、叠涩等方法修建。铜铁金属塔,用雕模制范的方法铸造。尽管建筑材料和修造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塔的主要构造部分是基本相同的。(图十二)

图十二 塔的主要构造示意图

地宫

中国古代建筑中,地下基础大都是夯打坚实的地基,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而塔的构造却独具特点,除了地面上的塔体之外,在地下还有一部分特殊构造――地宫,也称为“龙宫”或“龙窟”。这一部分特殊的构造,是其他的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塔是埋藏舍利的东西。据考察,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宫这一种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藏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我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样大,陪葬的东西也少得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层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物。地宫的形式,是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的地下室。地宫大都深埋地下,仅有个别半人地下或安置在塔内。

塔基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例如现存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代历城四门塔的塔基,都非常低矮,而且很简单,均用素平砖石砌成。有的塔基仅一二十厘米高,很不明显,甚至年久残缺。例如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就根本看不到塔基了,以致被误认为塔从地出。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开始发展成有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安邑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等。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在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基座这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在基座的发展过程中,尤以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的基座最为突出。

辽、金塔的基座,大都作“须弥座”的形式。须弥是佛教中所称的须弥山,说此山最大,佛、菩萨等均住于此山。以须弥命名,即表示最为稳固之意。不仅是塔,其他宫殿、寺庙、佛像、器物的座子,也称为须弥座。以北京天宁寺塔的须弥座为例,座为八角形,建于一个不甚高大的基台之上,共有两层束腰。第一层束腰内,每面砌六个小龛,内刻狮子头。龛与龛之间以雕花间柱分隔。第二层束腰下部砌出小龛五个,内雕佛像。龛与龛之间的间柱上雕饰力士。上部施斗?。斗?上承托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上置仰莲三重,以承托第一层塔身。须弥座的高度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它成为全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其他各种类型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喇嘛塔的基座发展得非常高大,体量占了全塔的大部分,高度占到总高的三分之一左右。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已经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子本身比上部小塔要大得多。过街塔下的座子也较上面的塔高大得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大发展,与我国古建筑传统中,一贯重视台基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

塔身

塔身是塔结构的主体。由于塔的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异。前面所讲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塔身的外部造型和构造已如上述,不复多赘。这里主要略述塔身的内部构造。

塔身内部的结构情况,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实心塔的内部,有用砖石全部满铺满砌的,也有用土夯实填满的。纵或有些实心塔内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体联接,或增强挑出部分的承载力量,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中空塔,即能登上的塔,其内部结构主要有以下数种。

(1)木楼层塔身。这是木造楼阁式塔的结构形式。木造楼阁式塔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当时多是四方形木塔。从文献记载和日本现存的木塔,可以了解到我国木塔结构大体是:塔身四周立柱,每面三间,立柱上安设梁枋、斗?,承托上部楼层。每层都有挑出的平座和栏杆游廊。每层还有挑出的塔檐,并有楼梯上下。

(2)砖壁木楼层塔身。这种塔身的砖体,内部好像一个空筒、因此也称为空筒式塔身。早期的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大多是这种结构。内部的楼层,根据楼层的高度和门窗的位置安设,常常是在砌砖石外体的时候,就预先留出安设楼板枋子的位置,并挑出小半匹砖作为搁放楼板枋的分位。有些塔体内还在角隅安设立柱,以承托楼板。这种空筒式塔身的楼梯,多是紧靠塔壁盘旋上下的。

楼阁式砖石塔的楼层,大都与门窗位置和外部塔檐的位置相一致,而且能登临眺览。例如西安大雁塔、杭州临安功臣塔、苏州罗汉院双塔等。密檐式塔的楼层,一般与门窗或外檐的位置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密檐式塔自一层以上,塔檐密接,相距已不够一个楼层的高度了。例如嵩岳寺塔、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

(3)木中心柱塔身。早期的木塔,多用中心柱作为塔身的骨干。它的结构方法是以巨大木柱,自塔顶贯通全塔,直入地内。这在历史文献上累有记载。日本现存木塔中的法隆寺五重塔,就有这种中心柱结构。中心塔柱结构,对于塔的稳定更为有利。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种结构方式。因为此塔为半木构,所以塔柱只达于上半段,未能直下塔底,但也可看出中心塔柱的结构情况,是极为珍贵的实例。

(4)砖木混砌塔身。这种塔身,是从木结构塔,转化为砖石塔的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方式,即塔身用砖砌,塔檐、平座、栏杆等部分均为木结构。塔的砌壁内,也砌入木梁、木枋,并挑出角梁和塔檐。这种结构在宋塔中极为普遍,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苏州瑞光塔、北寺塔等等。

(5)砖石塔心柱塔身。这种塔身的结构,是我国古代砖石结构发展到高峰时的产物,在塔的主体结构上,完全摆脱了以木材作为辅助构件的结构方法。塔身全部用砖砌造。楼梯、楼板、回廊、塔檐等等,全部用砖石砌成一个整体,结构十分复杂。塔的中心是一个自顶到底的大砖石柱子。每一楼层的楼板,均为内柱与外壁横向联系的构件,使中心柱与外壁结为一体。楼层的砌法,有拱券和叠涩两种。塔心柱外有回廊。这种结构的楼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沿塔心柱的外壁转折上登。这种形式的塔心柱每层均有塔心室。另一种是穿过塔心柱反复转折上登。沿塔心柱外壁转折上登的,像河南开封钓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陕西扶风法门寺塔等等。穿过塔心柱转折上登的,有四川大足宝顶山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景县舍利塔等等。这些塔大多是宋、明时期的建筑,在砖石结构技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6)高台塔身。金刚宝座塔,实际上就是把塔身砌成高大的台子,从台子的内部砌砖石梯子盘旋登上。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内部有塔心柱。在塔心柱周围有回廊。回廊上用?券顶,上砌作平台,分建小塔。北京碧云寺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都是这种做法。还有些塔是从座子外面登上顶的,例如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域塔、山西五台圆照寺金刚宝座塔等。它们的座子比较低矮。

(7)其他类型塔身还有多种。像喇嘛塔的塔身是一个圆型覆钵。明、清时期,在圆形塔肚子的正面,开始设置焰光门,形如小龛。有的圆形覆钵内,还加砌木构架,以增强稳固性。此外,还有以覆钵与楼阁结合的塔身,即在覆钵上置以高层楼阁,以及圆筒塔身等等,形式丰富多彩。

塔刹

任何塔,在塔身上都要安设一个顶子。顶子有尖的,有圆的;有用砖石砌成的,有用金属制作的,形式多样。

塔刹,作为塔的最为崇高的部分,冠表全塔,至为重要。因此用了“刹”这个字。刹,梵文名“制多罗”、“差多罗”、“纥差怛罗”等,又称为 “乞叉”、“乞洒”。它的意思是土田,代表国土,也称为佛国。佛寺也称作刹。北京北海后面的大湖,称作什刹海,就是因为原来在湖旁有十个大寺庙而得名的。

在建筑结构的作用上,塔刹也很重要,是作为收结顶盖用的。木结构塔的塔顶,四角或是六角、八角以及圆形,各个屋面的椽子、望板、瓦陇,都集中到一点来了。在这一点,从结构作用上,也需要有一个压盖的构件,以固定椽子、望板、瓦陇这些部分,并防止雨水下漏。塔刹正是起这一有实际用途的作用的。

从建筑艺术上讲,塔刹也是作为艺术处理的顶峰,以冠盖全塔的形象。因此在建塔时,对塔刹这部分,往往给予非常突出和精密的艺术处理,使之高插云天,玲珑挺拔。

塔刹本身也是一个小塔。它的结构也明显地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内用刹杆直贯串联(图十三)。有的刹基内也有像地宫的窟穴,作为埋藏舍利和其他经书、金银玉石等器物之用。

图十三 山西应县木塔塔刹

刹座是刹的基础,正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的形状,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莲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须弥座上,再砌以仰莲或忍冬花叶形承托刹身。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也有称为金盘、承露盘的。按照佛教经典《术语》上说:“相轮,塔上之九轮也。相者,表相。表相高出,谓之相。”《行事钞》上说:“人仰视之,故云相。”这些意思不外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座塔,每每以相轮的大小和数目的多少,来表示塔的等级和高低大小,但也并非都如此。不过大塔的相轮较多而大,小塔的相轮较少而小,确是事实。早期的塔制,相轮数目还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多至数十个,有的少至三五个。例如原洛阳永宁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轮。现存两处较早的塔――四门塔和嵩岳寺塔为五轮和七轮。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因此,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的顶尖,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组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是在火焰之上置宝珠的,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 “水烟”。日本称塔刹为 “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据佛经上说,刹杆又作刹柱、金刹、表刹等名称。长杆之上,以金、铜造宝珠焰形。它本来是立于寺庙前面,以表示梵刹,即佛寺的,因此称作刹杆。又说,在西域佛国寺庙前,不另设幡杆,在塔上立刹柱,杆头安设舍利。因此,塔上的塔也是代表土田、佛国之义。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柱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联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以上所述塔刹的结构形制,是较具代表性的。此外,各个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建筑材料的塔,其塔刹也有所变化。有在刹杆上串联三、五、七、九个金属圆球作为塔刹的,例如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有的塔刹在刹座上贯以巨大的宝顶,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宝顶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圆、方、八角形等。银川海宝塔的刹顶作方形葫芦形,或蒜头形,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影响所致。广州怀圣寺光塔的塔刹变成了风向标,已经世俗化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