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塔类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佛塔类型

分类:【传统文化】

塔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从平面形状上分,有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等等。从层数上看,有单层的,三、五、七、九等层的。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造的,金、银、铜、铁造的,琉璃砖瓦造的等等。从艺术造型与结构形式上分,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式塔等等。从佛教教义上讲,又有所谓生身舍利、法身舍利、各种宗派的塔等等。中国古塔可谓种类繁多,美不胜收。这里,着重从建筑材料与艺术造型、结构形式的角度予以介绍。

从以木塔为主到砖石塔的高度发展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早期的塔,大都是木构的。中国古建筑历来以木构为主,塔自然是以木塔为主了。从东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塔开始,到三国徐州的浮图祠,都是大木塔。《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许多寺庙的塔,也都是木塔。永宁寺木塔可说已经达到了木结构塔的一个高峰。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寺中的塔也都是木塔。可是,木塔的好景不长,不久就渐渐地销声匿迹了。这是因为,木塔虽然有许多优点,例如便于登临眺览、抗地震能力强等等,但是它却存在不少的缺点,像木材容易腐朽、蛀蚀等等。尤其是易于起火焚毁,可以说是它的“致命伤”。历史上许多壮丽豪华的木塔,都在烟火中消失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苦心经营,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去地千尺,金宝瓶,承露金盘三十重,朱漆金钉、金环铺首等等,可算是雄伟、华丽极了。但是,修好后不到二十年,被一把火化成了灰烬。这就迫使建塔的人们不得不考虑能够使塔长久保存的方法。建塔工匠们发挥了聪明才智,在建筑材料上进行了重大改革,采用有很好的防火性能的砖石来建塔。(图一)经过沧桑的岁月,现存的古塔中,除了仅存的几个木塔和半木塔之外,绝大部分都是砖石塔和少量的铜铁塔、陶瓷塔和琉璃塔。

图一 周至游仙寺隋代砖塔

从木构塔到砖石塔的转变过程,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的体系非常稳固,所以在砖石塔已经很发达的时候,仍然常建木塔。

现在所知的砖石塔,最早的例子是《洛阳伽蓝记》中所记载的杜子休舍宅为寺的故事中所说的太康寺三层浮图。此塔为晋太康六年(285)襄阳侯王浚所造,是一座砖塔。塔的层数少,体量也不会很大。现存最早的砖塔,是北魏正光元年(520)的嵩岳寺塔。它上距晋太康寺塔已二百多年,在砖石结构技术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座四十米高,造型优美的砖塔,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至今依然保存。现存大型石塔,最早的是山东历城四门塔,是隋代大业七年(611)所建筑的。它的体量和高度均较小,这可能是因为石块较重,不如砖使用方便,修造高塔难度较大的缘故。自北魏到隋这一段时间,正是建塔风极盛的时期,但留到现在的实物极少,有可靠依据的仅存几座。而历史记载中则很多很多。这些塔保存不多的原因是,这时大多为木塔,早已毁坏了;而砖石塔则在尝试阶段,为数不多,所以实物留存下来的也就不多了。历史上记载,隋文帝仁寿年间 (601-604),皇帝曾经下诏各州郡建塔,并且还附发了塔的样式,以便统一规制,大量修造。这么一大批塔,一个都没有保存下来的原因,在于当时建的仍是木塔。

唐朝时的砖塔建造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成功地创造了仿木构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类型的塔。虽然以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均有不同的发展,但这两种主要的形式基本未改,一直相传下来。亭阁式砖石塔,在唐代可算达到了顶峰,例如安阳修定寺塔的砖刻浮雕,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的石雕等,均属佳作。但是在单层亭阁式塔的艺术上,自此以后便逐渐盛极而衰,到宋、元、明、清时期更是望尘莫及了。

高层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到了宋、辽、金时才算达到了顶峰。84米多高的料敌塔,造型优美的小雁塔、崇圣寺千寻塔、法王寺塔,雕饰富丽、节奏起伏的辽金密檐式塔等,不仅超越了隋唐,而且为明、清砖石塔所罕见。宋、辽、金砖石塔的一个重大发展,是普遍由唐代的四方形转变为六角和八角形。这一变化是一个很大的改进,使高层砖石塔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第一是增强了抗震的性能。我们从力学原理的推算和对受震建筑的调查得知,方形的砖石建筑和多角形的砖石建筑,在同样条件下,震害的程度大不相同:方形的重、多角形的轻。第二是多角形塔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由于砖石塔一般出檐短,平座栏杆也形同虚设,不便或不能走出塔外。如果是方形的,就只有四个面可以向外观看,而六角或八角形的,就有六面或八面可以向外眺望了。

古代建塔工匠们,在发展砖石结构的同时,又根据木材富于弹性和便于加工的特点,用其所长,在宋、辽、金时期的古塔中,创造了砖木混合结构。在砖砌的塔体中,加木枋作为木筋,以加强抗震能力。在塔檐、平座、栏杆部分采用木料,成为砖体木壳的塔,以发挥登临眺望的作用。

铁塔、铜塔、琉璃塔及其他

金属是非常坚实而贵重的材料,古代用在建筑物上是很少见的。唐朝武则天曾在洛阳用铜铁铸成一个“天枢”,高达“一百五十尺”。但是用来铸造高层的塔,至今尚未发现过唐朝以前的实物。现在保存最早的铁塔,为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铸制于五代南汉时期,均为方形。浙江义乌铁塔虽已残坏不全,但仍可看出其结构和雕铸极为精美。塔为八角形,从雕铸的佛像和花纹的风格来看,应是北宋早期的作品。北宋中期以后,用铁铸塔,蔚然成风,在铸制技术上也有了高度的成就。由于金属的优越性,较砖石仿木结构更为逼真,只要把模子雕刻出来,任何复杂的结构和纹饰都可表现出来。例如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山东济宁铁塔等,都是巨大精美之作。到了明、清时期,又发展了以铜铸塔之风,其精密程度较铁铸更为优越。现存四川峨眉山的铜塔,可说尽铜制雕铸之能事。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双铜塔,造型独具特点。

当然,由于金属材料昂贵,重量也大,塔的高度受到限制,不如木构和砖石塔造得那样高大。一般金属塔高均在一二十米上下。现存最完整的铁塔,是当阳玉泉寺铁塔,高17.9米,济宁铁塔虽称23.8米,但其下部有一高大的石台,其实铁塔也只有十多米。(图二)陕西咸阳千佛铁塔,为明代所铸,其高达33米,尚不多见。

此外,还有金塔 (图三)、银塔、珍珠塔、象牙塔、珐琅塔等等,质料更为昂贵,一般只作为供奉舍利,或作装饰,藏于塔基地宫、塔身之内,或供放寺庙、宫廷之中。在修缮大理千寻塔时,出土了一个金制喇嘛塔。塔中还有银钵、玛瑙和小金塔,是南诏时期的遗物。塔制作精巧,极为可贵。北京故宫中的纯金宝塔,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喇嘛寺庙中的金银珠宝舍利塔,豪华名贵,世所罕见,大都为明、清之物。

铜铁金属塔,坚固耐久,即使立于露天之中,若非有意摧毁,是能长久保存的。自宋代以后,铜铁塔的数量很大,但现存的并不多。大型铜铁塔在全国不过数十处而已。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呢?这是因为铜铁的价格较高,可以作为冶炼铜铁的原料,因此不少铜铁塔在历史上的变革时期,因某种原因被熔化了。

图二 山东济宁铁塔

图三 江苏南京博物馆藏金塔 (明代)

琉璃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建筑材料。它使中国建筑分外增彩。琉璃瓦件作为建筑材料,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较多地使用是在唐朝以后。在宋、元时期使用还不普遍。到了明、清,帝王宫殿、坛庙、园林和寺观,才普遍使用了琉璃瓦件和装饰,大片的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出现在北京和全国各地。

用琉璃砖瓦砌筑的佛塔,现存最著名的一个,是河南开封的钓国寺塔,因其外表为褐色,远看似铁,俗称铁塔,其实并非铁铸。此塔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琉璃塔。明清时,北京与全国各地的琉璃塔大大增加,现存不下百处。明永乐皇帝下诏修建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曾被认为是中古世界的一大奇迹。现在塔虽不存,但其残留的琉璃构件还保存了下来。现存的明、清琉璃塔,真可说是光艳照人的艺术珍品。山西洪洞广胜寺的飞虹塔,是明代的遗物,保存完整,雕饰富丽,结构造型独具特点。北京香山琉璃塔、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琉璃塔,北京玉泉山、颐和园琉璃塔(图四)等等,都是非常精美绚丽的作品。

从佛塔的艺术造型与结构形式上看,可大略划分为以下诸种。

图四 北京颐和园多宝琉璃塔

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在我国古塔中历史最为悠久,体形最为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因为这种形式的塔,来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所以给它取名为楼阁式塔。(图五)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气势最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多层的高大楼阁。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我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高楼大阁层出不穷。秦二世所建的云阁,“其高欲与南山齐”。西汉时期有一种“井?楼”,用大木累积而成,可以高到“五十丈”。班固 《西都赋》中有“攀井?而未半,目?转而意迷”的描述,可知此楼确是不低的。还有许多崇台高阁,层楼巨观,莫不是竞相向高空发展。例如柏梁台、凉风台等比比皆是。那时争相竞筑高台楼阁已成风气。从考古发掘的汉代明器和壁画、画像砖中,也可以看到楼观高阁的情况。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一座武威出土东汉陶楼,有五层,高而挺拔,跟文献记载中所描述的浮图非常相象。就连陶楼下的方城也与早期佛寺的制度很相似。

隋唐以后,建塔材料转向砖石,出现了以砖石仿木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

其一,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明显地表现出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一层的高度。一眼看去,塔身就是一座高层的楼阁。

其二,每层塔身均以砖石制作出与木构楼阁相同的门、窗、柱子、额枋、斗?等部分。其形制与木结构相仿佛。

其三,塔檐大都仿照木结构塔檐,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陇等部分。砖木混合建筑的楼阁式塔,出檐更为深远,平座、栏杆等均与木构一样,只是从砖体塔身内挑出,而不是从木梁柱内挑出而已。

其四,塔内部均有楼层,可供登临伫立或向外眺望。塔内有砖石或木制楼梯,供人上下。楼阁式塔的楼层,一般均与塔身的层楼相一致。一些有暗层的塔,内部楼层较塔身外观层数还要多。这是与密檐式塔相区别的特征。密檐式塔与此相反,外部檐多而内部楼层少。

我国早期楼阁式塔的实物虽已不存,但是我们还可以从丰富的壁画、石刻中,找到形象的实物。例如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处,都有许多北魏、隋唐时期的楼阁式塔的图像绘画与雕刻。云冈石窟中第一二窟和第二十一窟的塔柱,形象逼真,可以说是北魏时期楼阁式塔的缩影。

唐代以后的楼阁式塔,由于采用砖石砌筑,保存的实物已非常丰富了。著名的像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大雁塔、礼泉薄太后塔、苏州虎丘塔等。

此外,还有小型石刻楼阁式塔和铜铁铸的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这类塔下部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第一层塔身以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的距离特别短,几乎看不出楼层了。

图五 苏州罗汉院双塔(楼阁式)

第一层塔身以上,各层檐子之间的塔身,没有门窗、柱子等楼阁的结构。早期的密檐式塔还设有小窗,以后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有些密檐式塔为了采光通气的需要,在檐与檐之间开设了小孔洞,但与内部的楼层不相契合。

这类塔大部分是不能登临眺览的。纵或有的设有楼梯,能够登上,例如嵩岳寺塔、小雁塔等,但也不是为登塔眺览用的。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多为实心,不能登临。

第一层塔身,是全部塔身的重点,大多饰以佛龛、佛像以及门窗、柱子、斗?等雕塑装饰。把佛教内容、建筑艺术手法都集中表现在第一层塔身上。随着密檐式塔的发展,装饰由简到繁,日趋富丽。唐、宋密檐式塔的装饰较为简洁,辽、金密檐式塔则华丽得多。

密檐式塔是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的。木造楼阁式塔在转化为砖石塔的过程中,就向着两个类型发展,一个是砖石仿木构楼阁式塔,另一个就是密檐式塔。

早期的密檐式塔比较简单,塔身装饰较为简洁,塔檐用叠涩结构出檐,即上层砖石比下层砖石向外探出一定的长度,以挑出檐子。但是,由于砖石材料抗弯、抗剪的能力都很差,出檐不能过远,所以密檐塔均属短檐。早期的密檐式塔,还没有在檐下仿制斗?、檩椽、瓦陇等构件。例如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大理千寻塔等。这些密檐式塔都是叠涩短檐、拱门,完全符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结构。

从辽代开始,密檐式塔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华北、东北地区形成了密檐式塔的特殊艺术风格。比起早期的密檐式塔,有三个大的变化。一是把早期密檐式塔内部尚可攀登的空心塔身,全部填成了实体,成为实心高塔,完全不能登临了。二是塔的下部普遍增加了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座上有雕饰富丽的佛像、菩萨、伎乐,以及狮、象等动植物图案。第一层塔身上也增加了很多雕饰,例如佛龛、佛像、菩萨、飞天、隐作的门窗、柱子、斗?、椽檩等等。三是第一层塔身以上的各层檐子之下,增加了斗?、椽子、飞头和瓦陇等仿木构部分,又大量吸取了楼阁式塔的木结构成分。整个塔的外形达到了一个更为繁复、华丽的高峰。这种塔型在北方一直延续到明代以后,仍然不断建造。但在南方还基本保持着早期简洁的特点,在数量上也相当不少,仍以楼阁式塔为主流。北方辽、金密檐式塔的作品不下数百。著名的有北京天宁寺塔、通县燃灯塔、河北昌黎源影塔、正定临济寺青塔、辽宁锦州广济寺塔、北镇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 (图六)、吉林农安塔等等。

亭阁式塔

这类塔塔身为一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的亭子状。皆为单层,有的在顶上加建一个小阁。塔身内设龛,用以安置佛像或墓主人的塑像。

亭阁式塔在我国起源也很早,几乎与楼阁式塔同时出现。这是因为亭阁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很普遍,是广大群众所习见的形式。印度咐堵波传入我国以后,很快就与它结合。楼阁式塔固然很雄伟高大,但是其工程毕竟很大,只有帝王和达官富贾才能兴建,平民百姓是无能为力的。可是信佛不修塔不行,这种小型亭子式塔是一般平民百姓有可能兴建的。

图六 辽宁辽阳白塔 (密檐式)

亭阁式塔,由于结构简单,费用不大,又易于修造,所以后来被许多高僧、和尚们采用,作为墓塔。著名的亭阁式塔,有山东历城四门塔(图七)、长清灵岩寺慧崇塔、三藏塔、河南安阳修定寺塔、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山西五台佛光寺祖师塔、安邑泛舟禅师塔、明惠大师塔等等。自宋代以后,由于花塔以及覆钵式喇嘛塔的兴起,亭阁式塔逐渐衰落,和尚墓塔也大多采用了喇嘛塔的形式。

图七 山东历城四门塔 (亭阁式)

亭阁式塔现存的实物,大多是砖石结构的。早期的木构亭阁式塔已很少保存了。敦煌石窟前的一座木构亭阁式塔为宋代建筑,是一个珍贵的例子。在云冈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亭阁式塔大多是方形的,纯系中国式亭子加上塔刹。敦煌壁画中有不少北朝和隋唐时期亭式塔的样子。它们的下部完全是一个木构的圆形或六角形、方形的亭子。在亭子上加上有相轮的刹,就成为塔了。图中的圆亭塔,属于北魏时期的作品。画的也是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故事内容。这个塔的特点,是在一个圆形穹隆式的塔身上加相轮五重,刹杆上冠以摩尼宝珠。整个塔形还保存了较多的外来风格。

花塔

花塔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着各种繁复的花饰,看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因此被称为花塔(图八)。装饰的内容由简到繁,内容丰富,各呈异彩。有巨大的莲瓣,有密布的佛龛,有的雕饰或塑制出各种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神人,以及狮、象、龙、鱼等动物形象和其他装饰。有些花塔原来还涂上各种色彩,富丽堂皇,不愧其花塔的称号。

图八 河北正定花塔 (金代)

花塔这种塔型的来源,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在我国,塔这种艺术,从原来的朴质向华丽发展,从可供登临眺览向纯粹崇拜观赏方向发展。从宗教的角度上说,更增添了对佛的神秘、迷惑的成分。另一方面,受到印度、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寺塔越来越多的雕刻装饰的影响。其结果原有的一些实用价值的成分,例如登临眺览、导航指路等作用都失掉了,成了纯粹的艺术品。

从现存花塔实物中考查,早期的花塔是从装饰单层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成的。山西五台佛光寺的唐代解脱禅师墓塔,顶上装饰重叠的大形莲瓣,可说是开了先声,但其装饰程度还是比较简单朴实的。到了宋、辽、金时期,才算真正形成了花塔这种类型。现在保存的花塔实物不多,可能是由于当时建造得就少。据调查,全国现存花塔也不过十多处而已。五十年代以前,仅知正定广惠寺花塔一例,因此称它为“海内孤例”。以后经过文物普查,又陆续发现了十多处。花塔的保存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它在古塔艺术形式上却独具一格,很有价值。

花塔这朵艺术之花,只是开放在宋、辽、金二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到元代以后逐渐濒于绝迹,有如昙花一现,值得珍惜。

复钵式塔

这类塔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在其上安置长大的塔刹。覆钵之下,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座子承托。半圆形覆钵还基本上保存了坟冢的形式。

这种类型塔虽然自元代以后才大量兴建,但是它的形象很早就出现了。我们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浮雕和敦煌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到了唐代,出现了个别这样的塔,例如五台佛光寺,建有一个此类型的和尚墓塔。现存两个辽代特殊形式的塔,是在密檐式塔的顶上安设了一个较大的覆钵式塔。一个是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另一个是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在金、元时期,也还有个别这样的例子。这些塔,可以说是从塔刹向大型喇嘛塔发展的过渡形式,使这种塔成为特殊的类型。

喇嘛教从唐代就传到了我国,但到元朝时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尤以西藏为盛。这种原始的覆钵式塔为喇嘛教建塔普遍采用。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喇嘛塔,是北京的妙应寺白塔,为尼泊尔的匠师阿尼哥所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图九)尼泊尔是早期佛教发源地之一。这种原始覆钵式塔的大量兴建,正反映了元代统治者利用喇嘛教进行思想统治的情况。明、清时期,喇嘛教继续发展,喇嘛塔也修建得更多了,成了高僧、和尚、喇嘛们死后墓塔的主要形式,人称和尚坟。著名的大型喇嘛塔,像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北京北海琼岛白塔,扬州瘦西湖莲性寺白塔以及许多寺院中的佛塔、墓塔等等,数量很多,有的一个寺庙中就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些金刚宝座塔和过街塔的上部小塔,也采用这种形式。

金刚宝座式塔

这种塔在佛教内容上,属于密宗的塔。它以五方佛为供奉对象,并象征须弥山五形。据北京西郊明永乐时创建,成化九年(1473)建成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碑记上说:“其丈尺规矩与中印土之宝座无异也。”《帝京景物略》也记载:“成祖文皇帝时,西番板的达来贡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这两个记载说明,这一金刚宝座塔的形式,确系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塔的形式。但是,把它和印度的金刚宝座塔相比,却有很多的差别。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塔的座子较低矮,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座子很高大。佛陀伽耶金刚宝座上的五个小塔,中间一塔特高,四隅小塔甚小,而真觉寺金刚宝座上的五个小塔,中间一塔仅略高一些,四隅小塔仅略小一点。在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上,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所表现的纯系我国传统的艺术特点。塔上还增加了中国建筑中的琉璃瓦罩亭。塔身各部所雕的斗?、柱子、椽飞、瓦陇以及整个宝座的高台等,都是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形式。

图九 北京妙应寺白塔

金刚宝座式塔,是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塔。佛经上说,金刚界有五部,每部有一个部主,即主要的佛。中为大日如来佛、东为阿辁 (chu)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这五个部主都有各自的坐骑。大日如来的坐骑为狮子、阿辁佛的坐骑为象、宝生佛的坐骑为孔雀、阿弥陀佛的坐骑为迦娄罗,即金翅鸟王。因此,在金刚宝座塔的座子和五小塔的须弥座上,都布满了这种坐骑的浮雕。这就是金刚宝塔名称的由来。

按现存的大型实物看,金刚宝座塔,在我国大多数是明朝以后修建的。但是它的实物形象,远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例如敦煌四二八窟北朝时期的壁画,非常清楚地表现了五塔的形式。原存山西朔县崇福寺内的一座北魏兴安元年(452)所刻的小石塔,以及五台南禅寺唐代小石塔,也都是在一个大塔的四隅分刻四个小塔,虽然下面的座子较低,四小塔也甚小,但五塔的形式已经完全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说是这种类型塔的雏形。

五台南禅寺大殿内的石刻小形楼阁式塔,高仅五十一厘米。从塔的形制看,大约与大殿同为中唐时期的作品。塔为四方形楼阁式,下面刻作一个四方形台子,台子的四角各刻圆形亭屋一个,与主塔构成五塔的形式。这种小圆亭屋,是表示僧侣们禅修的建筑,有坐化其内之意,可作为塔来解释。因此,也具有金刚宝座五塔的形式。

现存金刚宝座式塔的实物只有十多处,大多为明、清时期修建。著名的有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图十),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金刚宝座塔,湖北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山西五台圆照寺金刚宝座塔,甘肃张掖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西黄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舍利塔等等。此外还有一些采用了五塔形式的建筑物,例如四川峨眉万年寺砖殿、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等,只是下面的座子变化成了别的建筑物,上面五塔仍属这一类型,可以称作这一类型塔的发展或变异吧。

图十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过街塔、塔门

过街塔的特点,顾名思义,它是建于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塔门与过街塔基本相同,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有些过街塔下,可以通行车马行人。

过街塔的建筑造型,也是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城关式建筑传统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亦称 “关”。

在佛教的宣传上,过街塔可以算得上是一大发明。它把过去佛教上宣传的礼佛念经,要费尽很大心力的苦修、苦练、苦拜的教条完全解放掉了,而给信佛礼佛的人大开方便之门。修塔记上就这样说,修建这样的塔就是让过往行人得以顶戴礼佛,凡是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向佛进行一次顶礼了。这是因为塔在上面,佛也就在上面。这对佛教徒来说,不用进庙焚香跪拜,只从塔下走过就行了。

过街塔和塔门,是从元代才开始出现的。由于元朝大兴喇嘛教,大建喇嘛塔,所以过街塔和塔门上的塔也大多是喇嘛塔。现存的过街塔不多,著名的有北京居庸关过街塔等。原来在居庸关云台上有三座并列的喇嘛塔。元代诗人葛罗禄乃贤就曾有“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者”的记载。镇江的云台山过街塔也是一个典型的过街塔。它横跨于从前通往长江码头的通衢之上,下面是石制门框楼子,上建一个小型喇嘛塔。从建筑形制上看也是元代的建筑。原来在北京西郊法海寺门前的一个塔门,上建一座喇嘛塔。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外,建有不少塔门,有一孔的和三孔的。门上的塔,有单塔或三塔、五塔并排着。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和北京颐和园后山香岩宗印之阁四周的塔台,台下也开券门,以表示人行其下可以顶戴礼佛之义。

宝箧印经塔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塔。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好似一个宝箧〔qie〕,内藏印经,故称宝箧印经塔,又叫阿育王塔。又因其大都为金属铸制,外涂以金,故又称金涂塔。这种塔的形式,不仅在我国发掘出不少,而且远传日本,成了日本古塔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实物保存也多。

关于宝箧印经塔的来历,在日本金刚寺所藏保康二年 (965)释道喜所记的《宝箧印经记》中,有详细的记录。释道喜说,他在中国时看到了这种塔,高“九寸”余,四面铸镂佛菩萨像。德宇四角,上有龛形如马耳。塔内也有佛菩萨像,大如枣核。当他拿起这个塔来详看的时候,忽然从塔内掉出一个小囊,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个小经卷。经卷上有这样的记载:“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钱弘?本宝箧印经卷八万四千卷之内安宝塔之中供养,回向已毕。显德三年丙辰岁记也。”显德三年是公元956年。

《宝箧印经记》中所说的年月,与我国出土的宝箧印经塔实物的年代相比较,是非常吻合的。在我国出土的金涂塔实物中,有几个年代,一是王昶《金石粹编》中所录的金涂塔为:“吴越国王钱弘?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二是1957年在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中出土的十五座小型金涂塔,塔中的铭文为:“吴越国王?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此外,还有苏州虎丘塔地宫出土的铁铸金涂塔,时间当系宋太祖建隆二年。查乙卯岁为公元955年,乙丑岁为公元965年,前后相差仅十年。建隆二年为公元961年,也在这十年之中,可知钱弘?造八万四千塔确有其事。由于大多系刻模翻铸,塔高只有“一尺”左右,数量虽多,但在十数年中分别铸造,还是有可能的。据载,吴越国与日本在佛教上交往密切,道喜来中国时看到了这种塔,并作了一篇记,为研究这一种类型塔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于这种形式的塔,早些年代也还有过一些记录,称其为阿育王塔。(图十一)例如道宣《广弘明集》上记载:“越州东三百七十里,?县塔者,西晋太康二年沙门慧达感从地出。高一尺四寸,广七寸,露盘五层,色青似石而非,四外雕镂,异相百千,梁武帝造检木塔笼之。”还有《唐大和尚东征传》上也记载:“阿育王塔者,是佛灭度后一百年,时有铁轮王名阿育王,役使鬼神,造八万四千塔之一也。其塔非金、非玉、非石、非土、非铜、非铁,紫乌色,刻镂非常。一面萨?王子变,一面舍眼变,一面出脑变,一面救鸽变。上无露盘,中有悬钟。埋没地中无人能知者。唯有方基高数仞,草棘蒙茸,罕有寻窥。至晋泰始元年(并州)西河离石人刘萨诃者,死至阎罗王界,阎罗王教令掘出。自晋、宋、齐、梁至于唐代时时造塔造堂其事多。”

这两个记载的内容,当然也是编造出来的,不必追究其真伪。但所描述的塔,却与钱弘?所铸的相仿佛。

图十一 唐代汉白玉彩绘阿育王塔(法门寺藏)

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中国佛塔,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比如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就名闻天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