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佛教徒葬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佛教徒葬俗分类:【中国民俗】 福建地区的佛教大约在晋代开始传入,至唐宋时期,佛教迅速在福建传播,成为影响最大的宗教。佛教主张“戒火自焚”,规定僧侣死后都要火葬。一般僧人在火化后,将骨灰用瓦罐装好埋葬在寺院里面或周围,一些高僧大德死后还要筑龛或建舍利塔埋葬骨灰。旧时福州西禅寺、崇福寺等寺院还替俗人办理火葬,特别是在家吃素食、念经修行的居士,死后一般也要按佛教规定火葬,此葬俗自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佛教徒的火化是用木柴焚尸。死者坐于用杉木制成的禅橱之中,住持率众僧尼礼佛诵经,择定时辰后,下令点火,于是逝者连同禅橱和木柴化为灰烬。现代在家念佛吃斋的居士,俗称“菜公”、“菜婆”,政府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允许他们按照佛教葬俗火化。 佛教居士临终时,一些道友来诵经礼忏。去世后,协助丧主料理丧事,搬铺、报丧、吊唁、小殓、守灵等礼俗与土葬大致相同。只是殓衣的外层多用僧尼服装。遗体不装入棺材,而是放在专用的木龛中。尸体不用卧式,而采用坐式,双手合掌,遗体周围用纸钱等塞紧,以免倒下。然后由4人或8人像抬轿子一样抬到寺院专设的焚尸场。城市中,多由汽车运送到寺院前,再由寺院派4名男子抬着木龛到焚尸场。旧时,尸体要放在寺院49天才焚化,寺庙僧尼每天诵经超度,尸体多腐烂不堪,故木龛下有一抽屉,内放谷糠以吸收滴下的污物。现在一般当天就焚化。焚化前,平时的道友念经超度,举行一些宗教仪式,然后将尸体放在塔形的柴堆上火炉里,泼上些汽油或松油之类的易燃物,由主持和尚点火焚化。在福州的崇福寺,有专用的砖砌火炉,分上下两层,木龛放在上面,下面堆放木柴。点火后,和尚念经,直至烧成灰。焚尸时,孝眷不能号哭,否则,俗谓死者听到哭声后会依恋世间,上不了西方极乐世界。焚毕,将骨灰装入骨灰罐内,孝男捧到佛殿,由僧尼举行超度仪式,孝眷随着法师跪拜转圈,最后将骨灰拿回家或寄存在寺庙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