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佩饰与化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佩饰与化妆分类:【中国民俗】 佩饰。旧时男子装饰主要是佩件,通行佩玉佩,俗谓玉器能护主防身。中青年人在腰间挂玉以及长方形玉牌,玉佩琢成蝉、蟾蜍、螳螂、蝴蝶、如意等形状,造型美观。老年人除佩玉佩玉璧外,有的还在左手大拇指第二节上戴班指(又叫玉班),或在左手腕上戴玉镯。据说玉镯可防老人跌跤,即便跌得重,也只会跌碎玉镯,而不会跌坏筋骨。此外,做工讲究、造型精美的烟嘴子、装烟叶的绣花烟袋、折扇、老人的拐杖都起着佩饰的作用。旧时,江湖上一些会社成员有文身以作标记者,今人为之甚少。民国时,镶金牙一度亦成为美饰,今不流行。自20世纪20~30年代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手表、眼镜、领带、领带夹子、钥匙链、金戒指等逐渐成为重要佩饰。20世纪70年代,人人胸前佩戴领袖像章或语录牌。今有少数人胸前佩戴行业或单位证章、旅游纪念章或名人语录牌等。 女子爱美,多方妆饰打扮。尤其市镇青年女子,刻意追求,蔚成风气。 女子缠足曾是重要的肢体装饰。缠足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明清,止于民国初。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以满足男子性畸形观念的陋俗。旧俗以女子小足为美,认为脚小行动娉婷、文雅、端庄,脚大则粗鲁、俗气,乃至相亲亦要视其脚之大小。如脚长超过五寸,则被讥笑为“鲢鱼头”、“大脚板”、“男子汉脚”等,父母以为耻,自己以为羞,引为终身憾事。民间缠足通常为4~8岁,因为这时脚骨容易弯曲变形。裹脚布为7~10厘米宽的布条,长约3米。也有短的,一段缠完,再缠一段。缠足时用布条将大脚趾外的四个脚趾朝脚掌下缠紧,使这四个脚趾畸形地贴着脚掌发育,并使脚不再增大。包缠后定型前必须每天下地行走,硬将四个脚趾骨压断,以达短、窄、薄、平、直、锐――标准的“三寸金莲”之要求。缠足对于女子是十分痛苦的事,俗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行走时实际是脚背着地,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脚部经常出现肿胀和炎症,甚至发生肌肉组织坏死。缠足者双足似火烧水烫,犹如身患大病,虽痛哭流涕,呼爹叫娘,亦不能稍解。缠足陋俗是对中国妇女最残酷的摧残,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黑暗的一页。 女子多佩饰,主要集中于头颈和手腕。旧时,婚后盘鬏,为固定发型要在鬏上插金属条,其竖者为“钗”,横者为“簪”。簪钗的柄上可镶嵌翡翠、彩色玻璃等装饰物,亦可雕以梅花、小鱼、寿字图案。鬏上还可插以耳挖、牙签、银鬏心等饰物。有的女子头上插各种质料和造型的梳、篦,婚前纵戴在鬓角,婚后横戴在头顶。妇女还喜在头上戴花,如玫瑰、月季、蔷薇、白兰花、菊花、桃花等,各随乡土季节。亦可戴绒花和珠花。白兰花芬香扑鼻,亦有挂在上衣纽扣上的。女子耳上均戴耳坠,不同身份的女子,佩戴耳坠式样不同,有耳环、耳坠、耳塞子(耳丁子)等种类,每个种类又有不同造型。颈上多戴项链、项圈,有的戴银质肚兜链子。女子手上喜戴戒指,戒指亦有各种造型和点缀,并根据身份的不同戴在不同的手指上。有的妇女常做针线活,铜质顶针长年不离指,亦以为饰。手镯也是妇女普遍佩戴的饰物。女子戴手镯需左右手腕都戴,是为一副。手镯截面扁者为“老?镯”,截面圆者为“少年镯”或“青年镯”。镯上亦雕有各种花卉和寿字图案。各种佩饰多为银质,少数金质、铜质或玉质。 近几十年来,女子佩饰发生极大变化。除部分女子戴金项链、金戒指和各种耳坠外,其他传统佩饰几无人再戴。手镯为手表和手链取代。随着发型变化,女子为固定头发,多用各式发箍(发卡)、发带、发夹、发套。有的青年女子在胸前衣服上别着色彩鲜艳的胸花,随身挎一只精美小包,内放小镜和各种化妆品以及钥匙等物。虽不是冬天,有人亦戴着纱质手套,其作用全在示美。另外,各式巾、帽、腰带、眼镜乃至鞋袜,除本身功能外,亦具示美作用。20世纪80年代,就城乡总的状况来说,农村妇女较少佩饰,因为旧式佩饰多数已无人戴,而新式佩饰尚未普及;城市妇女随着改革开放,生活逐渐富裕,各种佩饰增多,尤以女青年为最。金质佩饰多为24开,既能显示含量足,又可起保值作用。 旧时,婴儿出生后几天就要扎耳眼,扎后内置一根红线,防止耳眼闭合。满月这天,在庆贺一番之后,要为婴儿佩戴各种佩饰。男婴为求其平安长大,一般要上锁片,少数戴“鼻拘”,除此还有项圈、耳坠。鼻拘、耳坠一经戴上就不能随意取下,只能在新婚之夜由新娘亲手除下。女婴一般戴项圈、耳坠。另外,无论男女婴一般都戴手镯、脚镯,镯上多缀以小铃,一动就响。儿童佩饰多为银质,为讨吉利,一般还要象征性地讨百家钱购买。船上小孩均在背上背一只大葫芦,一则吉利,二则安全,现已改穿救生衣。今婴儿戴传统佩饰者已大为减少。儿童入学后,少数女孩在胸前坠以小动物饰件或是钥匙,有的头上戴发箍、发夹或扎发带。 化妆。俗以女子皮肤白皙、面色红润为美。女子通过往脸部搽粉、掸胭脂、抹口红以显妩媚。清代,市面上有粉和胭脂出售,时有“苏州胭脂扬州粉”之称,官绅之家女子均用苏州产的胭脂和扬州产的粉美容。如扬州戴春林香粉、薛天锡香粉、谢馥春香粉,久负盛名。搽粉即用买来之粉置于掌心,掺水糅匀,搽于面部,是为水粉;还有扑粉,用粉扑拍搽面部。两种粉均能使肤色白而润泽柔和。掸胭脂,即在搽粉前用胭脂在两腮旁淡淡掸些红色,然后再盖白粉。抹口红,即用胭脂将嘴唇抹红。抹口红苏南女子较苏北女子为多。徐州、海州一带女子只在新婚几日抹口红。有的未婚女子在掸胭脂时还在眉心点一点红,婚后则不再点。旧时,市售高档香粉、胭脂价格昂贵,时有“美人一身香,穷汉半月粮”之谓。虽如此,脂粉却仍为大家闺秀或青楼女子所欢迎。但一般贫民女子和广大农村妇女则无力购买。旧时,妇女常以一些土法美容,如以炭精描眉、以凤仙花和拐磨花花瓣捣烂敷染指甲、以刨花水梳头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市场上各类化妆品琳琅满目,妇女尤其是青年女子争相购买。现在使面容白嫩不再用粉,而是用各种油剂乳剂水剂的霜、膏、液等搽抹面部。女子,包括部分男子均长年搽抹。粉则用于夏日拍于颈部、腋窝等处吸汗爽身用。女子中很少有人掸胭脂,即为之亦很淡。少数姑娘抹口红、唇油,以使嘴唇润泽鲜亮。俗以眉清目秀、长睫毛、双眼皮为美。有的女子修眉毛,以眉笔描眉,画眼影,安假睫毛。有部分老人染发,使白发变黑,以显年轻。中青年女子为使秀发更美,常使用各种洗发膏、发乳、发胶等美发用品。大城市极个别追求美貌的女子以外科手术方法美容,如拉皱纹、去痣、割双眼皮、隆乳等。20世纪90年代,城市出现美容店,少数爱美女子定期去美容店做蒸汽按摩、贴面膜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