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佳节又重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佳节又重阳

分类:【风俗文化】

农历九月初九,是汉族民间传统的 “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因日月重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给太傅钟繇的书信《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上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阻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正如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一样,登高成了重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据说重阳节登高望远,早在战国时已开其端,到了西汉时渐成为一种习俗,且增添了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据《西京杂记》载,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有一侍女贾佩兰,在宫中时,每遇“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东汉时,重阳登高又涂上了一层浪漫的神话色彩。

据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所载: 东汉时,有个汝南 (今河南上蔡西南) 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术,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 “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必有大难。”桓景闻听大惊,急忙求教回避解救之法。费长房说:“你赶快回家,叫家里人皆佩带一只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系于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可免难。”桓景听罢,匆忙回家,遵照师傅所嘱,令全家登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费长房闻讯后说:“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祸。”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为取吉利和避灾消祸,长寿不老,纷纷佩带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了。

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没有山也没有高地,怎么登高避灾呢?后来,有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九月九日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表示登高消灾。

古人制作重阳糕是颇有讲究的。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有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重阳(羊)”的意思。

重九为何有灾厄?原来,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三五七九为阴,二四六八为阳; 九为阴数之极,物极必反,故是代表由盈而方,由盛转衰的不吉数字。清人董含在《菁乡赘笔》里说:“古人逢九,云是年必有灾殃。。”而重九更是大大不吉,必有灾厄降临。所以人们就倾家出游,登高饮菊花酒了。

重阳登高,金风送凉,五谷飘香。文人墨客在饱览秋日江河美景之后,诗兴大发,于是一吐为快,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诗篇。晋代词人陶渊明《九日闲居》诗云: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九生。

日月依辰至,举欲爱其名。

露凄喧风息,气激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令。

如何逢庐士,空视时运顷。

尘爵耻虚?,寒华徒自荣。

饮襟独闲谣,绯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溜岂无成。

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以酒浇虑,以菊自娱,啸傲世俗、蔑视运势、淡泊名利的胸怀和闲吟独酌、纯然无私的情趣。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了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诗道: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傍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来倍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真不愧为咏重阳的代表作。

在重阳诗中,最负盛名而脍炙人口的,要首推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异乡游子在重阳佳节怀乡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远离家乡的游子,每逢佳节,都喜欢引用王维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渴望节日阖家团聚的一片至诚的心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