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侗寨与自然的 亲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侗寨与自然的 亲昵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总体上均具有与自然亲和的文化品格,这是由于整个中国文化具有“天人合一”文化精神之故。建筑作为中国文化之构成,也具有这一哲学底蕴。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自古就怀有对自然的好感与亲和之“心”,对自然抱有文化上的一种“亲昵”态度。侗寨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文化态度。(图二)

图二 侗寨风光

选址

侗族建筑多建于山川秀丽之处,如贵州从江县下江境域,若干侗寨分布于都柳江畔,多取依山傍水的选址模式。有苏洞大寨临江而建,村寨之西、北以大片山林作为屏障,山前建寨,沿山就势,水随山活,寨由水转,且在寨前入口处植两株大榕树,整个山寨的选址,颇合防风聚气、面阳背阴、靠山亲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汉族建筑风水观念的影响。肇兴侗族民居也有这一特点,其址在两山之谷地,这里地势比较平阔,沿山脉走向,谷地位置,呈带状布置建筑,建筑群体之间以曲折自然的道路及河流来分隔与联络,呈现出一种十分自然的风貌。所以这些侗寨的远观整体效果,是建筑融入于自然美景之中,而不是建筑强制性地对自然的“介入”,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倒好像这建筑是从自然环境中 “生长” 出来的。

型式

侗寨总与山川同在,具有多种建造型式。

如有的侗寨建于山腰,为求与自然之协调,屋宇作横向延伸。“在山体凸处,建筑包山;至其凹处,山包建筑。”(邓焱《苗侗山寨考查》,《建筑师》第9期)建筑隐现于山景之中。有的侗寨靠山一侧构建,取“座坡朝河”型;有的则建于山路之外侧,取“朝山面河”之势。“由于地形限制,路旁只有一侧布置建筑,我们把这种建筑布局称之谓‘半边街’。漫步于这种‘街’上,空间时收时放,可得移步换景之趣;处于两侧建筑中,视野毫无遮挡,能收山水入帘之效”。(同前)这些侗寨往往与自然景观结合得很熨帖,自然景观中的岩、坡、坎、沟、水、林等自然因素限定了建筑之选址及其外部造型,有一种因地制宜的灵活的风韵,所以这里的建筑常常显现其独特的外部空间造型;同时,建筑因素成为丰富自然景观的一种人工手段与人化构筑。有的建筑虽受地形所限,却克服其局限使其自己凌驾于地面之上,横跨在水面、沟坎、岩坑之际,这种干阑式的构筑,一方面是人工对自然的巧妙的 “裁制”; 另一方面又是人工对自然的 “迎合”。

木构

侗族聚居于气候温润、日照丰富或多雾、林茂水深、山陂起伏之地,这里自然植被十分优越,所以侗寨之建筑用材得力于此时此地的森林资源,木构之筑是侗寨的巨大特征。木材的质地、外观立刻使人联想到自然故乡,唤起人们亲近自然的美好感觉。以木柱支托整个建筑物,立架为屋,以横板为墙,两端偏厦、上覆杉皮的干阑之建,触目皆是(参阅罗德启《侗寨特征及侗居空间形态影响因素》)。这里是木楼的世界。侗族民居在结构上多采用穿斗式干阑形制,基本居住方式为 “人居其上,畜产于下”(由于这不很卫生,这种居住方式正在改变之中,即使人、畜分居)。底层木构用以饲牛或其它家畜、堆放杂物,二层为主要居住面,在这里设火塘、居室,外设宽廊,顶屋比较干燥,储粮或供居住。木构之筑的审美心理“语汇”是很自然的,它虽说人工改造,却由于其本身来自自然界,与山体、林木具有天然的协调性。干阑式形制使整个侗居造型显得比较轻盈而非滞重。当然木构易蚀,是一缺点,这是另一个问题。

总之,木构之制具有近人、可人的亲和之美,它的美来自对自然的回归。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