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侗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侗戏分类:【传统文化】 侗族民间剧种,流行于西南侗族地区。侗戏已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演出时,演员唱一句后两人即按∞字形穿花走一次,如此反复,直至演唱完毕。一部戏可连唱几次。侗戏曲调有平调、哭板、仙腔三种,易学好记。侗戏是从侗族叙事大歌发展而来,同时也借鉴了湖南祁剧、广西桂剧、贵州阳戏等汉族剧种,带有较浓的说唱文学痕迹。现在侗区各地都整理了不少传统剧目,移植汉族戏曲,创造了不少现代题材的剧目,音乐、舞台设计、表演等都有了很大改进。 侗族戏曲。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于贵州黎平县,后流行于贵州及桂、湘侗族聚居区。从侗族大歌中的“嘎锦”(侗语,叙事大歌)与“摆古”(戏歌)发展演变而成。早期仅二人坐唱,后发展为边走边唱,伴有简单表演动作,通常由两角色轮唱并交换位置。在形成过程中又受桂剧、采调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始采用舞台演唱而定型。道光间有侗族秀才吴文彩、吴文彬根据汉族戏曲编成《梅良玉》等描写汉族故事的剧本。后遂不断有描述侗族风情故事的侗戏推出。著名传统剧目有《金汉》、《珠郎娘美》、《山伯和英台》、《刘知远》、《陈世美》等。其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腔、仙腔等,别有声情。道白用侗语。伴奏乐器主要用二胡、牛腿琴、侗族琵琶、钹、铃、锣、鼓等。演出形式颇为自由。 侗族戏曲剧种之一。初产生于贵州丛江县贯洞一带。传说清嘉庆、道光年间, 被誉为“编歌王”的侗族名歌手吴文彩,以 * 侗族大歌为基础,吸取桂戏、祁阳戏、辰河戏、桂北彩调、贵州花灯等地方戏曲的格调和表演手法, 最先组成戏班,编排剧目、穿着侗族盛装用侗话演唱。其后风行各地, 许多村寨的男子也搭班演出,后也有妇女参加,深受侗族人民的欢迎。唱调有平调、哭板、仙腔及民歌调子,用二胡、锣鼓、琵琶及特有的牛腿琴伴奏,民族风格浓郁。多取材于侗、汉族民间故事,有 * 《珠郎与娘美》等传统剧目50多出。唱腔从三种发展为十三种。新编的《秦娘美》已为其他剧种移植,并拍成电影。 侗族戏曲剧种,流传于广西、湖南、贵州侗族居住区。清嘉庆道光年间,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摆古”结合而成,产生地为贵州。1870年左右,侗戏自贵州沿都柳江传入广西。最初为两人坐唱,后发展为走唱。脚色极少,舞台动作简单(演员只走∞字形),唱腔有平板、哀腔、仙腔,伴奏乐器有二胡、铃、锣、钹等。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侗族戏曲剧种之一。产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是在侗族的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和“摆古”的基础上采用舞台演唱形式逐渐发展而成。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地方戏曲的格调和表演手法,用侗语、着侗族古装或时装演唱,一般由男子搭班演出,后来也有妇女参加。内容一般取材于侗族、汉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唱腔有平调、哭板、仙腔以及民歌调子,用二胡、锣鼓、琵琶及特有的牛腿琴伴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受到侗族人民的欢迎。传统剧目达50多种,主要有《秦娘美》、《山伯英台》,唱腔也由过去的3种发展到今天的13种。现在侗族地区整理了许多传统剧目,并移植了汉族戏目,创作了不少现代题材的剧目,其表演、音乐、舞台设计等都有很大改进。 侗戏流传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龙胜及湖南通道等县,是侗族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仅在黎、从、榕三个县就有业余侗戏班500多个。侗戏从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从侗族叙事大歌发展起来的,也借鉴了汉族戏曲形式,带有较浓的说唱文学的痕迹。起初仅两人坐唱,后发展为走唱。角色不多,舞台动作简单,女角由男演员扮演,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侗戏重唱不重表演,所以侗家称“看戏”为“听戏”,一部戏连唱几天。唱腔有平调、哭板、仙腔三种。主要伴奏乐器为二胡、铃、锣、钹、鼓等。解放前演出侗戏前要立坛请师祝祷词说:“阴师父,阳师父,吴文彩师父,不请不来,一请就来,马上开台。”据许多老戏师回忆,侗戏的第一位剧作家就是吴文彩师傅。吴文彩是黎平腊洞人,民间流传着吴文彩“编戏发癫”的故事:吴文彩32岁时,突然闭门三年不会客,偶然出门也不理人,望天望地,时笑时哭,人们都说他疯了。当他终于捧出侗戏脚本到鼓楼吟唱,大家才知道他耗费心血为侗家编出了好戏。这就是侗戏的第一批剧目:《梅良玉》、《李旦与凤姣》。 侗戏一般在秋季开始进行排练和演出活动,到春节便是侗戏演出高潮时期。侗戏班有访寨的习惯。一个寨子的侗戏班到另一个寨子演出时,主寨要敲锣打鼓的迎接,还要唱拦路歌。戏班从早演到晚,一连演几天,却不收费,通过演戏,增加了村寨间的情意。 侗戏的剧本内容丰富。剧目来源一是移植汉族剧目,二是改编侗族叙事歌或民间故事,如《三郎五妹》、《吴勉王》、《珠郎娘美》等,三是新编现代戏,如《婚姻自主》。 民间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侗族。据说该戏是侗族著名歌手吴女彩 (清嘉庆、道光年间人) 在“侗族大歌” 的基础上,吸取桂戏等地方戏曲的曲调和表演手法创造出来的。他还组成戏班,编排剧目, 穿着侗装用侗语演唱, 由此侗戏逐渐在侗族内风行。剧本多取材于侗、汉族民间传说故事,有《珠郎与娘美》 等传统剧目数十出。唱调有平调、哭板、仙腔及民歌调子等。伴奏乐器为锣鼓、琵琶、二胡及侗族特有的牛腿琴等。 19世纪初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主要有桂戏、阳戏和花灯戏)创立了侗戏。据传,吴文彩40岁左右根据汉族传书《朱砂记》和《薛刚反唐》翻译改编成侗戏剧本《李旦凤娇》和《梅良玉》,并设计了侗戏的平板唱腔。之后,各地戏师以吴文彩为榜样,编戏传戏,侗戏作为一种戏剧种类便代代承传下来了。侗戏主要有生、旦、净、丑等行当。每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唱时须面对观众。行步时,步伐要稳重,随着音乐过门缓缓走动,不能手舞足蹈。此外,行步时,手上持扇者要用扇遮住面部,神情专注,不能四处环顾。侗戏表演的主要技法有唱、念、做、打、舞等。唱有“戏腔”、“哭腔”、“歌腔”、“新腔”和“客家腔”等。念时要求押韵,但不拖腔,不带调,也不变本嗓。做,主要有八字步、甩手、扇子、裙摆和各种手势等。打,取材于侗族民间武术加以提炼而成。舞,主要取材于节日期间的“踩堂歌”和“芦笙舞”等。侗戏服装因地而异,大都着本民族服装,一般以便装和盛装区别贫富贵贱,有的地方备有专门的戏剧服饰。女角色要化妆,涂淡红色脂粉,嘴唇涂口红。男角色略施脂粉,有的甚至不化妆。表演老人的要在脸上画皱纹,男性老人在嘴边上画胡子。丑角用墨水或黑灰沾油在脸上点些黑点,也有些戏班在丑角脸上画图案。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的。侗戏班原先只有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有女性演员。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汉族传书改编;二是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三是根据侗族社会现实生活创作。主要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薛仁贵征东》、《梅杏与平宝》、《三郎和五妹》、《丁郎龙女》、《乃桃补桃》、《岜汗与梅花》、《六洞起义》、《陆本耸》等。 布族戏和侗戏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曾有过一段蓬勃发展时期。当时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各地布族戏班十分活跃,不但演传统剧目,而且根据布依族的社会现实生活,编创和演出了《光荣应征》、《三妹回娘家》、《引水爬帽坡》、《兄妹学文化》、《三月三》、《人往高处走》等新剧目。1956―1959年,布依戏先后六次参加了在贵阳、都匀等地举行的省、州文艺汇演。1956年8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册亨县的者术布依戏班、安龙县的龙广大寨布依戏班参加了文艺汇演,传统剧目《六月六》获好评。同年12月在惠水、独山、贞丰三县举办的分片区文艺汇演中,马鞍营、者王、弼佑、保和班等布依戏班演出了《秦香莲》、《薛仁贵征东》、《玉堂春》、《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剧目。1959年1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举行文艺汇演,册亨者术、弼佑、板万、八达和安龙永和布依戏班参加演出了传统剧目《玉堂春》、《樊梨花》等,其中《玉堂春》获奖。这期间,巴结、马鞍营、路雄、八达和乃言等布依戏班还分别赴广西隆林、田林等地进行交流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布依族戏师和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剧本、道具、乐器等被强令没收、查封或烧毁,戏班被强行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布依戏班恢复演出。在布依族聚居地区各种节日活动中几乎都有布依戏的演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戏剧工作者对布依戏进行了改革,在保持布依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戏剧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使布依戏的表现力得到提高。1984年,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戏剧工作者对《罗细杏》进行了重点改编,并根据布依族叙事长诗《凡龙与郎秀》创作了《金竹情》。两个剧目均受到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重视和肯定,参加了全省民族戏曲调演,受到各方面好评。《罗细杏》被选拔参加了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曲观摩录像调演,获优秀剧本奖。 20世纪50年代侗戏的创作和演出也非常活跃。从1955年起至“文化大革命”前,几乎每次的省、州、县文艺汇演都有侗戏节目。1956年,从江县贯洞区龙图乡俱乐部将改编后的优秀传统剧目《珠郎娘美》带到贵阳参加贵州民间业余艺术汇演,获一等奖。1958年7月,文化部在云南省召开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该剧剧组前往汇报演出,受到与会者热烈赞扬。随后,有关部门又将该剧拍成新闻记录片在全国放映,受到好评。1958年,侗戏创作成绩突出。榕江县车江俱乐部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编写了52个侗戏。同年,黎平县黎平寨俱乐部也编写了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侗戏30多个。从江县的老戏师也编创了一些侗戏新剧目。“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民间的侗戏创作演出未完全终止,但多数戏班被解散,侗戏横遭摧残,很多戏师受到迫害,许多珍贵的剧本被焚毁。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和1979年,榕江县和黎平县大一些的戏班先后开始演出侗戏,之后,侗戏进入了新的发展繁荣时期。其显著标志是,不仅创作了诸如《丁郎龙女》等一批在思想上和艺术性上都有较大突破的剧目,而且吸收侗族传统音乐对侗戏音乐进行了改革,加大了侗戏音乐的厚度和广度,也增强了侗族戏音乐的民族特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