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供年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供年粑

分类:【地域文化】

仡佬族先民,与中原文化接触较早,故较早地采用夏历。在依夏历时令安排的节日中,对春节“过年”是比较看重的。就表层形式看,虽有与汉族和相邻民族趋同的倾向,若深入研究其深层内涵,仍葆有其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风韵。

以劳动产品祭献祖先和神灵,是各民族都普遍采用的方式。作为以稻作农耕为主要生产内容的仡佬族,其劳动产品自然也主要是五谷杂粮。将谷类产品加工成食品,在南方一般是做成饭,进一步加工则是做成米粑或米糕。仡佬族所做的米粑,多数是糯米糍粑和糯米与粘米掺合做成的两合米粑。此外,还有以高粱、小米、包谷、荞子为主要原料分别做成高粱粑、小米粑、包谷粑、荞粑等类。这其中有的是以生产为转移;有的则是为了变换口味,有意制作异乎寻常的食品。更有向精细制作方面发展的,如将糯米和粘米先磨成面粉,置锅中炒熟,拌少许砂糖或白糖,然后用型范压制成各种米酥糕;有的将糯米糍粑、高粱粑、小米粑做成包有糖、豆沙、肉沫、油渣等各馅子的包馅粑,甚至用油煎、炸的食品……。不过,仡佬人在过春节或其他主要节日祭祖敬神时,大多是以当地生产的粮食为主要原料打粑祭献。但打制的方式和献供的方式,却又因地区支系和房族不同,各有讲究。

过春节时,各地仡佬族无论大家小户,都必须打粑祭祖,迎请先辈之灵回来享祭,同家人一起过年。对于精、粗、多、寡,视具体的经济条件而定。但打制的方式和祭献的方式,则因地区、支系、房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就打制的时间而论,有的是在除夕那一天,有的则在除夕前一天或前两天,并有早、中、晚之分。粑的制作,一般是用一截长约1.5米,直径约0.5米的圆木,削成方木,然后凿开中部做成像独木舟似的木槽(也有的用石臼),盛上蒸熟的糯米,用直木棍作杵,或用丁字镐式的木粑锤,由两人连续杵、锤,使之被砸揉成团。在贵州安龙县境内的仡佬族打粑时,打粑者要头戴着斗笠,身披蓑衣,并边打边停下来,佯装从门缝往外瞧,看是否有外人撞进来。实际上,当地人都知道这种传统规矩:人家在打粑,不能前去(干扰),但打粑者都必须这样做。据说,是因为老祖人在打粑时,曾经有过不幸的遭遇――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粮食用来打粑祭祖,正打得起劲,粑锤敲击粑槽发出的“叮、咚”声,引来了一伙强盗,把他们一掳而空,使欢快的节日变成了饥饿哀愁的日子。如今,虽仍要佯装隐蔽防范,实际上却变成了一种嬉戏。各家各户打粑的声音此起彼落,已成为竞技之声,在山村回荡起一阵阵祥和而有节奏的除夕迎春曲。至于祭献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一般是将打好的粑,先捏成圆形饼状,用碗或盘盛起,放在堂屋的神龛上献供;有的支系,则要在户主卧室的门头上,用竹片临时编成二尺见方的竹案,用来陈设献供的各种酒、饭、肉和粑粑。竹案的四周要插挂一些“豆豉叶”(亦称“扁竹根”,形似“法国兰”,叶宽扁长,属兰科植物,冬夏常青,夏季开同穗复朵蓝色小花),用以象征祖先们“开荒辟草”时栖息树上,以草叶遮风挡雨的艰辛生活。也有的在正屋大门头上,架一竹簸箕;还有的是放在磨盘上献供……关于供粑的摆放,也有许多讲究――有的在一个大圆粑的旁边,摆几摞由大而小堆成塔形小粑,每摞小粑的个数和摆放的方位,也因支系和房族不同而有区别……。如今,人们虽已说不清其所以然,但就其标志祖辈的支系、房族这一点看,大约是仡佬先民男性生殖器崇拜和父系制家庭确立的历史遗迹。在务川、道真县一带,人们出于对农业丰收的殷切企盼,在打粑的当天,要选择一段枝繁叶繁的竹枝,弄来插在房前院坝的中间,老幼一齐动手,将粘附在粑槽、粑棍上的米粑,细心地抠下来,星星点点地粘缀在竹枝上,做成如米粒缀满枝头的“米花树”。

元宵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节日活动达到高潮的日子,有傩戏或地戏班子的村寨,中午以后,祭师或戏班头要带着有关成员到村中各处去“扫寨”(略见“扫寨”条)。那天的晚餐,比平时要吃得早,晚餐前的祭祀,是过年期间的最后一次祭祖,是给祖先饯行。一方面要将娱乐器具――鼓、锣、铙、钹和傩戏、地戏的面具、服饰、道具封存起来;另一方面又要将贴在畜圈、碓磨、犁、锄等工具上当作封条的纸钱帛取下烧了,表示“启封”。有的地方还要将节日期间临架设的高架秋千和转磨式秋千之类的文体用具也拆去存放起来,然后各家才坐下来吃“了年饭”。之后,要把所有摆设的供品(主要是米粑)收了,用竹簸箕或背篓装起送祖出门,到路口边点上香烛,将供品在点燃的香烛上绕几转,再反背着拿回屋里。接着,有的地方要安排年轻人到各处祖坟上去亮灯;老年人则带着小孩们去“喂树子”(一人持刀在果树上段轻轻砍开一、二个小口;另一个人则将腊肉、豆腐米粑之类的食品填进树干的开口处。在砍和喂的过程中,一人高声问:“结不结?”另一人答:“结!”并接着同呼:“要人来挑,要马来驮!”据说,这样做有刺激果树上水发芽开花结果之效应)。再是有的地方,一些小孩则又点上火把与冬青树(即女贞树)叶搭在一起,使之发出“哔哔、啵啵……”的爆裂声,从内室各处转到屋外,称之为“爆虼蚤”,实际上是孩子们进行的又一次驱鬼逐疫之举,妇女们则趁此将初一以来不倒出门的垃圾一起清扫出门,屋子里四处高亮华灯,有所谓“三十夜(除夕)的火(要旺),十五(元宵)的灯(要亮)”之说。于是,老老少少围坐于火堂边,谈天说地,孩子们则争相从“米花树”上将风干了的“米花”摘下来,放到火塘的热灰中煨爆,或在热锅中炒爆来吃,嬉戏打闹,热热闹闹。成年人在一旁或听老人摆古,或议论新一年的生产、生活安排。总之,既充满天伦之乐趣,也洋溢着丰收的快慰。这一来,年关已过,春临大地,仡佬人满怀着喜悦与自信,热忱地去迎接新一年更艰辛的劳动和更大丰收的到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