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依依不舍难上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依依不舍难上轿分类:【风俗文化】 姑娘要出嫁了,花轿已在门外等候,在这大喜的时刻,新娘对娘家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虽然在哭嫁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上轿之前才达到了高潮。 汉族民间新娘对娘家的依依不舍之离别情,大多以女儿不愿梳妆上轿表现出来。在广东农村,新娘上轿前进行“安凤”礼。按俗请了一位“正装梳妆大马”,一位“代步梳妆大马”,负责替新娘梳凤髻,戴凤冠。但新娘总是不肯服服贴贴地让她们梳妆,躲在闺房不肯出门,以示舍不得离家。闺房中有一帮姐妹护卫着她,他们把房中所有照明的东西都藏起来,待“梳妆大马”一走进闺房,灯火马上吹熄,“梳妆大马”与姐妹们展开抢夺新娘之争,黑暗中你争我夺,你拉我拖十分激烈,但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梳妆大马”的,新娘哭着被拖出闺房。“安凤”完毕,新娘由“梳妆大马”和大妗姐搀扶着拜别祖先,对着大门拜天、拜地,向父母众亲拜别后才上轿。众姐妹簇拥着花轿送新娘上路,没走多远轿又停下了,姐妹们给新娘奉上清茶一杯,进行最后话别,俗称“谢轿”。 旧俗结婚仅为合二姓之好,以上事宗庙,下以续后世。故婚后的生子便成为过门后的顶顶重大任务,倘若女子婚后不育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又表现为父母在新娘上轿前为祈求新娘日后幸福,保佑她快生子、多生子。许多地方都以风趣的风俗将这一心情展示于众。 浙江缙云一带准备上轿的新娘,衣服的前襟里准备了许多铜钱。当新娘出轿时,铜钱如天女散花似的撒落地下,一群小孩欢呼嬉笑着又捡又抢,俗称“鲤鱼撒子”,形象地表达了新娘进夫家可如鲤鱼般地生子育女的愿望。位于湖北西部的神农架地区,新娘在上轿前要由舅舅把她抱放在量谷的斗上,站在斗梁上面,新娘手持一把筷子唰地一声撒落在娘家堂屋地上,才挥泪上轿。“撒筷子”意寓娘家盼望她快快生子。广东饶平一带新娘上轿前须用石榴等十二种植物的花或叶泡水沐浴,浴毕坐在浴盆中吃下两个煮熟的鸡蛋,以祈求女儿婚后生子顺利。 上轿前依依不舍地吃一碗娘家饭,寓意深远,许多地方都很流行,有的俗称“上轿饭”,也有的俗称“离娘饭”,还有的俗称“高头饭”。 在浙江玉环一带,新娘上轿前的一刻,站在门背后,其母亲手端满满一碗饭,饭顶端盖着一大片肉。由母亲一口一口地喂给女儿吃,喂一口饭母亲吩咐一句话,教导女儿今后在夫家门下吃饭,凡事小心谨慎,做个贤惠媳妇……正是母亲又喜又忧讲不清,女儿泪流满面饭难咽。舟山地区的新娘在出嫁的那天,花轿到了门口她还赖在床上不肯起来,迎亲使者前去催促三次方起床。梳妆打扮后吃“上轿饭”,按俗规,新娘要将第一口上轿饭吐到爹娘的床头上,以示女儿不忘爹娘的养育之恩。丽水一带的新娘在将上轿之际先向父母拜别,再向亲戚辞别,然后由兄长抱着她到中堂,站在椅子上,由一人送上来一碗红糖米饭,新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块手巾。先含三口糖饭吐入一块手巾中包好,交给母亲放入娘家米缸,再含三口糖饭吐入另一块手巾包好,准备到夫家后放入夫家米缸,俗谓有吃有余。接着有人交给新娘两把筷子,数只碗,新娘将碗筷交臂放在背后,有人接过碗筷放在桌子上后,方可抱新娘上轿。富阳一带上轿饭更为丰富多彩,含义多方。新娘吃上轿饭由父亲或兄弟喂吃,一大碗饭上面铺满了各式菜点,俗规每样菜都必须吃一点点,俗称“盘托饭”。“饭”与“万”谐音,取意万子万孙; 吃肉寓意新娘与新郎肉肉贴贴,和睦相处; 吃肉圆寓意合家团圆; 青菜则示意一家老少亲亲热热。喂好了盘托饭,在新娘子的嘴里放一颗桂圆,这一颗桂圆一直含着不许吞下也不允吐出,直到轿入夫家方可吞下,然后她的哥哥抱着她去拜灶神。由哥哥抱寓意婚后夫家对她个个都欢喜。拜完灶神再抱入堂前敬酒,一敬天地,二敬公婆,三敬丈夫,再抱入花轿。安吉一带,新娘上轿前必由娘舅或姑夫抱她到堂屋中间的米筛上站好,俗谓这是向男家表示 “我家姑娘是经米筛筛选出来的好姑娘,是百里挑一的”。更有趣的是,当花轿起程时,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起上前拖住轿扛不肯放行,按俗上前三步,后退三步才依依不舍地松手放行,俗称“留轿”。花轿一走,姑娘的母亲以最迅速的动作关上大门,并飞快地把放过花轿的大圆匾反过面,盘腿坐在上面嚎啕大哭。为庆贺女儿出嫁后将得享福而高兴地哭,更多的是为宣泄母女离别之情放声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