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俑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殉葬的木偶人。俑的意思是踊,谓其有机关装置可以跳动。《广韵》引《埤苍》云: “俑,木人送葬也,设关而能跳俑,故名之。”俑多以大木主干下截刻成人形为之,《文选?祭古冢文》:“抚俑增哀。”注曰:俑或谓偶,偶,刻本以象人形。”因为俑的面目,可动类于活人,占代儒家亦以其不仁而非之。《礼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郑玄注曰: “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孔子是古而非周。”因其作生人之形,而开后代人殉之先,故孔子尤以为恶。《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 明器之一。即古代丧葬中用以随葬的偶人。《礼记?檀弓下》载: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注: “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作为随葬品的俑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它是人殉制度演变的产物。据研究,最早的俑大约是用茅草扎束成人形,故称“刍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俑殉葬的礼俗开始流行。 古时陪葬用的偶人。一般系木刻或陶塑,也有石雕或铜铸的;有男女奴仆、仪仗队或厌胜物等类,并附有车马、牛羊、家畜等。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陵兵马陶俑是已知最大的俑;汉俑种类增多,注重传神,已有彩绘;唐三彩俑色彩斑斓,造型精美生动,为俑制作之高峰;宋代以后,因纸冥器流行,木、陶等俑在一般墓葬中逐渐减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