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信仰饮食与禁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信仰饮食与禁忌分类:【中国民俗】 敬天地、祈鬼神的思想观念影响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及饮食信仰,并形成了以饮食祭祀鬼神的习俗惯制。甘肃民间忌吃蛇肉,认为蛇是家神,吃了蛇肉,必有祸事;孕妇不能吃兔肉,否则会生豁豁儿;读书人不能吃猪心,否则会变得猪头猪脑;孝子不能吃狗肺,否则就会丧良心;年轻人不能吃鸡头,否则夜间能看见鬼魂…… 甘肃汉族的祭神食物,主要是整猪和全羊,另加献饼。祭祖食物,主要是酒菜和供面、供果等。献神的猪羊有特殊的处理,把猪羊屠宰后,一定把血出干。然后剖开肚皮,掏出内脏。再把猪羊冲洗一遍,用猪羊自身的帕油(为网状、洁白)盖住它们的身体,周围摆上各类鲜果儿,通过举行仪式献于神像面前。祭神用的牲品,严禁在不洁的地方屠宰,忌不卫生的人靠近,并忌讳说“脏”、“臭”、“恶心”之类的话。祭神和祭祖的食品不能轻易扔掉,虔诚的信徒和孝子们通常要分享祭品。陇右民间分享祭品还有特殊的讲究。一般来说,祭神的供品,其中最好的部分留给神职人员,以便讨个吉利回家。而祭祖的供品,首先要分给孝子吃掉,意思是只有孝子才爱吃先人们的残汤剩饭。当然有些地方却限制分食祭品,而是当祭祀结束后,主祭人要把祭品端庙外或野外,抛撒到空中,意思是神或祖先已经吃了,或让他们带走。 饮食信仰最初起源于动植物崇拜,尔后转化为一种道德规范。例如甘肃农村的十二生肖馍,就有这种时代积淀的多元化性质。陇东地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这天有吃“补天饼”的习俗。传说,是日为女娲补天之日。这一天,妇女一早和好“五色面”(白面、黑荞面、黄谷面、红高粱、青糜面)用以代表补天的五色石。等面发醒后,烙成薄圆饼,再供于庭院之中。家庭主妇先焚烧纸钱,再将五色饼抛向房顶,名之曰“补天”;抛向水井或地窖,名之曰“补地”。另一说,在远古的时候,陇中这里的蓝天有一个大洞,洞中经常刮风下雨,害得人们不得安宁。那时候有一位名叫女娲的神仙发誓要补住这个天洞。一天,天猛的一暗,只见一只大鹰遮住了天,一会儿,它收翅缩身钻进天洞里去了。女娲这才明白,原来是这个怪物撞穿了天。于是,她开始炼一支神箭,一连炼了四十九天。一天半夜,那只怪鹰又飞来了。它正要钻进天洞的时候,女娲射出了神箭,大鹰扑腾了一下就掉下来了。女娲趁势腾空而起,把大鹰从半空中托住拉近天洞,费了好大劲补住了这个大洞。后来,人们用饼代替大鹰来补天补地。整个祭祀过程中,禁止男性参加。据说,此俗至今在甘肃的许多地方仍有遗留,但已不是每年的习俗惯例。当地人只是每遇大雨不止,山体滑坡之时,烙“补天饼”,以此象征补天,渴求雨停天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