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修心七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修心七事

分类:【地域文化】

亦称“七义修菩提心教授”,或“七种因果教授”。藏传佛教噶丹派支系教授派依《般若经》、《集学论》和《入行论》的思想提出的修自他相易的“大菩提心法”的七种要点。①前行思维所依法;②正行学习菩提心; ③转恶缘为菩提道; ④忌愚而示一生修持法; ⑤心调练之量; ⑥修心誓句; ⑦修心应学。或说: 预备位中思维人身要义、正行位中修菩提心、转逆缘为菩提道用、总论一生实修、修养标准、修养誓戒、修养学识。有时说成: 知母、念恩、报恩、慈、大慈、增上意乐、菩提心。在印度初由金洲大师传阿底峡,阿底峡传仲敦巴、仲师传博多哇、坚阿哇、普琼哇,博多哇秘传朗日塘巴和夏域哇,前者分为“所缘境八件”,即“修心八段”,传授给年钦波、象雄巴和夏吾岗巴,被称为“夏吾岗巴修心法”。朗日塘巴著《彩色手册》,专讲此法,故称“朗日塘巴派”。另一系夏域巴秘传夏恰喀巴,他在哲浦地方为众宣讲,成为教授派的殊胜法门。后来那塘巴桑杰贡巴根据夏恰喀巴讲稿整理成册,题名《发菩提心七义论》。另有绛赛热振巴著的《七义修心教授录》和霍尔顿?南杰华著的《修心日光论》。七义的关系: 菩提心生正等觉,增上意乐生菩提心,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恩从念恩,念恩从知母生。其中大悲极为重要,是阿底峡的教授中心,一切佛法的根本。通达佛法,获得定解,唯大悲最难。从知母至慈为因理者,总欲离苦。此法所依经论著有《华严经》、《宝粑论》、《集学论》、《入行论》,阿底峡的《修心剑轮论》、《孔雀化毒论》; 慈瑜伽师的《金刚歌》,金洲的《菩萨次第》、《除分别论》等。发展这种教授的著作有朗日塘巴的《八句论》,夏吾岗巴的《修心论》,康隆巴的《八座论》,夏恰喀巴的《修心七义论》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