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修族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修族谱分类:【中国民俗】 修谱是族中大事,历来为族众所重视。满族的家庭观念形成以后,家长便有绝对权威了,俗谓“家事统于一尊”。由于子孙的繁衍,为了记述家史,理清支庶地位、族人辈分、分支迁徙等诸多家事,记录于文书内代代相传,这样就形成了修族谱的习俗。 祭下午神 (宋德胤 摄) 献祭肉 (宋德胤 摄)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命大臣额尔德尼和噶盖,根据蒙文字母和满族语言特点创制了满文,推行国中,从此以后,满族均用满文创立族谱。努尔哈赤的满文《玉牒》,就是典型的谱系表。时至康熙年间,由于满汉文化的交融,出现了满汉文合璧的族谱,至清末民初,满族的族谱便都译成汉文了。 满族的族谱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为线索的,即高祖、曾祖、祖、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等九代传承。满族立谱有明确的目的,即为“明世系、别支派、定尊卑、正人伦”。“支派繁衍及居住变迁,必须谱书,以辨亲疏长幼之常。” 由于族中对修谱的高度重视,在世代传承中便形成了特定的族规,凡立谱或修谱,必由穆昆达主其事,他要和族中的“老岗子”(辈分最高者)及族中有威望者共同商议立谱或修谱等事宜。立谱或修谱的时间,因族系的不同,所居地域的不同,所选的时间也不同。有的选在龙虎年修谱,其寓意是取“龙腾虎跃”的吉祥之意;有的因族中人丁稀少,专选鼠年修谱,因鼠繁殖迅速,以期修谱后能子孙繁盛。在黑龙江宁古塔一带的满族中,一般都是五年一小修,多是分支修谱;十年一大修,即全族修谱。传系至五世分支,俗谓“出五服”,又称“分支立谱”。 续谱时要选吉日良辰,一般是在农历二月举行。有的族中专门有修谱的“谱房子”,这里专门供奉族谱,届时族人齐集,穆昆达净手焚香,双手请(拿)起覆盖在谱匣上的红布,打开谱匣,请出谱书,这一仪式俗谓“请谱”。然后高悬谱书,族众瞻拜,俗谓“晾谱”。然后按辈分排列跪于地,行叩拜大礼,俗谓“拜谱”。礼毕,年轻后生、外道亲族,可趋前瞻拜,抄录本支的世系。这时,由族中公推的“秀才”续谱,其方式是把已故的人名用墨涂成黑色,用朱砂填写生者的名字。姑娘不上自家谱,因要出嫁,媳妇的姓氏附在丈夫旁。续谱完毕,由族长向族众宣教,讲的内容多是孝敬老人,勤劳致富,扬善抑恶,增强家族观念。还有的要由族长或萨满向族人讲“乌尔奔”,即传说、传闻、英雄神话、祖先业绩,激发族人的自豪感。然后阖族欢宴。 居住在宁古塔一带的满族,续谱时又有特点。修谱时族人会集,先祭祖坟,然后悬谱共祭,祭后抄谱。宁古塔满族的习俗是“活人不入谱”,人死后,抄谱时由其子头顶族谱,面向外跪,续谱者净手立书死者名字,此为“上谱”。满族古俗是“女不上谱”,到清朝中期,才开始把妻妾的名字附在丈夫名字的旁边,但不写名,只写某某氏。新添人丁,另有小册记载。 谱书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为谱册,表皮有仿官印的用朱笔写成的“宁古塔满洲××旗××氏族(宗)谱”。册内所记是祖先的世系表,有谱序,所记的是祖籍、入旗时间、何时迁来此地、祖辈官职及功德等。余为祖先世系表。另一种是谱书,所记颇详,其内容多是族源脉络、先祖传略、迁徙居处、历史沿革、族规族训、田产管理、祭祀仪式、祖坟祭祀、世系分支、行辈排字、族人户口、夫妻配偶、所生子女、历次续谱经过等。 谱书多用高丽纸或毛头纸写成,有的是抄写,有的是印刷,是成册的书。立谱、修谱的诸程序,已成族规,族人自觉尊奉。《宁古塔满族宗谱概说》载:宁古塔满洲正白旗那木都鲁氏(那氏)族谱,“谱书十六开本,高丽纸写成,万余字,那氏八世祖康果礼率部归附努尔哈赤编为正白旗,始立满文族谱。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二世祖富尔祜任宁古塔左翼协领,率长支迁居宁古塔并经管老谱。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岁尾,由族长主持修谱大祭,根据《八旗通谱》和《京族谱册》译满文为汉字,重立汉文谱。谱中自一世至十二世均为‘女不上谱’,从十三世以后,才把每夫配妻之名载入谱中。”其十四世祖的得名也颇有趣,名为“六十四”,是因其生时正值祖父六十四岁,故尔得名。宁古塔三道亮子瓜勒佳氏(关氏)族谱也很典型。关氏俗谓“皇门关家”,是清康熙帝爱妃?怡皇贵妃的家族,谱书是用高丽纸墨写而成,16开本,封皮仿宋体为“宁古塔满洲镶红旗瓜勒佳氏族谱”,谱册为高丽纸墨写其祖先世系表。谱中记: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衙门移驻吉林,随将军当差迁往吉林一支;乾隆初年拨齐齐哈尔一支;老一、二支留宁。贵妃之父瑚满以下又分四小支,各立满文宗谱。后来把满文族谱译成汉文。 满族的旗规家法有的是写入旗谱的,有的内容则是没有写入的,但在生活中族人都自觉地遵奉。如有违犯,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以惩处。例如,祖坟是神圣的,如管理不善,有坍陷漫散,穆昆达便要召集族人,将其子孙扭至坟前,从严鞭责,令其修葺。族中的祭祀,族人必须参加,如有随意不到者,穆昆达要责罚斥责。儿女如不孝敬父母,如属忤逆,族内责惩后,还要送官究办。族内倡导父慈子孝,如尊长无故欺凌虐待卑弱,穆昆达查明内情,也要议惩。如有引导族内子弟赌博、酗酒、淫荡、斗殴者,要严惩诱引者。 满族的家法极严,对严重违犯族规的人,如偷、摸、淫、奔,不敬父母的子弟,均要以族规严惩。惩处的方式一般是在家祭或给祖宗上坟的时候进行,意思是在祖宗的面前管教不肖子弟。有的族中有用柳木做的红黑板,在惩处不肖子孙的前一天,将红黑板悬于谱房的门上。有的则是在惩处的前一天,到山上砍回一捆柞木杆,将柞木杆立于谱房的院中。届时穆昆达站在祖宗的影像或谱匣前,当众申斥不肖子弟的错处,视其认错态度,然后酌情喝令族中年轻后生,将违犯族规者按倒在祖宗影像前,用柞木杆着力抽打,对受惩者,父母不能讲情,只能舅父讲情,俗谓“娘亲舅大”。如果舅舅不在,叔叔可以求情。求情时要说:“家中管教不严,这混账阿哥给族中丢脸了,让穆昆达动气了,我们一定要严加管教,让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穆昆达听罢如点头了,就能饶恕受惩者。满族的家法很严,古传说:“执行族规时,打死勿论。”《金史?世宗记》中载:“女真旧风最为纯真,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礼仪款由皆出自然。”族规家法在维持满族的传统风俗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