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修齐治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修齐治平分类:【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用语。《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并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完整思想体系,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伦理观和人生观。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之简称。古代君王、凡欲扬其贤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整其家;欲整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力于求知。求知则在于穷究事理,明事理方得真知。语出《礼记?大学》。后以喻哲学及政治学说。清严复《原强》:“又用近今格致之理术,以发挥修齐治平之事,精深奥眇,繁富奥殚。”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修齐治平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修、齐、治、平中,“修身”是最根本的步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于协调家族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所谓“修身”,是指依一定的礼法制度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自身道德修养好了,就能使家庭、家族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进而就能够依照礼法制度和道德规范,协调好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治理好国政。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整个社会稳定有序。“修身”的要领首先在于“格物”,在于接触事物了解事物,并逐步达到“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是对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是小农经济和血缘宗法制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近代孙中山对修齐治平的思想较为推重。 儒学关于修己治国的理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简称。《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被朱熹称为《大学》八条目。前四条目亦是修身,故修齐治平亦可看做是对八条目的总括。此说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强调修身为本,治国为末,认为“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切社会成员都要重视修身。此说继承先秦编家的伦理政治学说,将其系统化,成为儒学伦理政治理论的固定模式,对于封建时代的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理学家所推崇的政治伦理观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齐治平”概括了个人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与宋代理学“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追求完全一致,故极为理学家所推崇,被视为《大学》的精义所在。 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语出《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个人道德完善看作是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和根本,而把个人道德修养又看作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础之上的。认为只有培养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人,才能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任务,体现了封建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结合,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有助于地主阶级统治秩序的稳定,受到宋代以后儒家的推崇。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语见《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一条由修养自身而理治天下的政治蓝图,它以修身为根本,以平天下为目标,体现了儒家以德为治的思想路线,封建社会之伦理政治思想体系即在此基础上建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