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俱舍学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俱舍学派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学派,因研习和弘传《俱舍论》而得名。又称“俱舍宗”。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对《俱舍》的弘传,分新、旧两个时期。由宋、齐、梁三代研究“毗昙学”而转入“俱舍学”为第一阶段,谓之旧论(指真谛译《阿毗达摩俱舍释论》)。唐玄奘重译《俱舍论》,他的弟子大多研习,为第二阶段,谓之新论(指《阿毗达摩俱舍论》)。传弘旧论者有慧恺、法泰、道岳等。传弘新论者有普光、法宝、神泰等。普光撰《俱舍论记》30卷,简称《光记》;法宝撰《俱舍论疏》30卷,简称《宝疏》;神泰也著《疏》。合称“俱舍三大部”。新、旧之分,只是师资相承作学术的研究,并未成立一般所谓的宗派。俱舍师大都信奉:按蕴、处、界三科分类的“五位七十五法”说,主张“我空”、“法有”。在修行上,根据四谛、十二因缘理论,论证在禅定状态静悟四谛之理就可解脱。

公元7世纪中,日僧道昭及智通、智达入唐从玄奘学法,把法相、俱舍教义同时传入日本,以俱舍宗作为法相宗的附宗。

亦称俱舍宗,中国佛教学派之一。以研习、弘扬世亲的《俱舍论》而得名,学者称俱舍师。俱舍论的弘扬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南朝宋、齐、梁三代,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隆盛,陈真谛译出《俱舍论》称旧论,其弟子加以弘传;二为唐玄奘印度求法后重译《俱舍论》,称为新论,其弟子多半从事研习,为第二阶段。俱舍师的中心观点是把世界一切主客观现象按王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分类,用五位七十五法加以总括。他们架取经部的“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之说。认为诸法虽然实有,然而三世迁流,有生有灭,现在为生,过去为灭,灭是现在必然的推移,不另外等待因缘,而生就必然有令生的原因,于此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俱舍师还建立了两重因果论,即有漏和无漏之说。第一阶段弘传俱舍论的俱舍师有慧恺、法泰、道岳、智敫等;第二阶段除玄奘外,其门徒神泰、普光、法宝分别作《泰疏》、《光记》、《宝疏》各30卷,合称俱舍三大家。七世纪中,日本僧人到中国求法,从师玄奘,把法相宗,俱舍教义带回日本,从此他们的法相宗学人同时兼习此论,其他宗派也有人研习,成为日本古代八宗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