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假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假借分类:【传统文化】 六书之一。根据字的音同音近关系,借用书写此字以书写他字之法。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长是许慎所举例字。“令”本为发号施令的令,“长”本为长久的长,借用为“县令”、“县长”的令、长。又,在文字使用中,还大量存在以音同音近为条件,借用此一字代表另一字的现象,如借“倍”为“背”,借“蚤”为“早”等。此为“本有其字”的假借,亦称通假,与六书中“本无其字”的假借性质不同。 文字学术语。①六书之一。借用同音字来记录并表示汉语中有音无字(亦无法造出其字)的词的用字方法。假借的出现,总体来说,是在汉字大量产生并广泛系统地应用之后,六书中略晚于列为第四位的形声;具体而言,则有与其他几“书”(造字法)交互出现的情况,所以现知最早的汉字材料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存在不少的假借字,在现存最早的古书之一《尚书》中,假借字也随处可见。假借是为补救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造字法造字表意上形义一致的局限、不能造出虚义字和部分抽象的实义字的困难和不足,亦为解决一义一字而造不胜造的繁冗出现的。被假借的字,叫做假借字。其所表示的有音无字的词的意义,叫做假借义。假借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同字假借。即借用字与本字同形。其特点为本字被借用后,本义仍然使用。如“耳”字,本义是耳朵,借用为语气副词(义有“罢了”或表肯定)后,本义不废;另一类是异字假借。其特点为借义行而本义废。如“难”字,本义是一种鸟,故从“隹”。借用为“诘难”、“困难”等抽象意义后,本义不再使用。汉语中大部分虚词用字差不多都是假借而来的,如“之、者、安、其、、求”等等。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不同表现在: 它不造新字,也不能造出新字,是一种用字的方法;象形等则能够造出新字,但假借却能导致新字的产生。这是由于,假借的使用,不仅会造成汉字形同音同而义异的问题,也会造成汉字形异而音同义同的问题。积少成多,就会给汉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古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通常是给被假借的字上加一形符或声符(以加形符者为多),继续表示本来的意义。如“云”被假借作“说”义以后,加上形符“雨”成为“”字。 假借与通假也不相同: 假借是因某词“本无其字”(也无法造出其字),才“依声托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一种借用,且多数永借不还,被假借字本义废止;通假则是某词本有其字却仍要借用他字的一种现象,所有被借字本义并不废止。从本质上言,通假现象起初可谓是写别字,只是后来所谓“别字”形成了与本字通用的用法以后,才称作通假的。假借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汉字应用上的一种积极现象。清孙诒让曾说,天下的事物无穷无尽。造字之初,如果没有假借这一方法,就会为无穷的事物一一造字,加之字并不能都造出来,这样,造字法一定会走到穷途末路。因此,古人才寻找到并使用了假借的方法,根据词的读音而假借现成的他字用以表示之。看起来不必是表示该词的字,但念出来却是该词的音;听起来足以令人互相明白,用起来可以没有穷尽。如此,假借是一种可以补救造字法的根本缺陷并能使现有汉字灵活变通以尽其用的有益方法(孙诒让《与王子让论假借书》)。孙氏的话可谓简括而深刻地道出了假借的产生及其重要作用。就此而言,另外,假借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汉字的无限增加和不利发展。不过,假借的优点若换个角度来看,恰恰又是它的缺点。假借的应用和假借字的产生是汉语和汉字发展的需要与自然结果,很多假借字的存在和应用还是汉字为适应汉语要求之必须。因此,在长期应用与约定俗成之后,一定量的假借字遂被公认和确定下来。但汉字在整体上毕竟属于表意文字,绝大多数汉字的形义具有相关或一致的特点。当人们习惯于用形义相关或一致的眼光、态度认识和掌握、研究形义分离的假借字时,就难免发生某种滞碍甚至误会。另外,假借字虽说主要产生于先秦,但后世并未间断产生,这就使之由于过量反而给人们使用和研究汉字带来了麻烦。好在后起形声字的出现和大规模发展最终又遏止了它的发展。现在的人们早已不再“制造”新的假借字了。②指字的通假。见《礼记?儒行》东汉郑玄注。此义后世和今天为“通假”或“通借”所代替。 一种用字法。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字来替代的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字有三种情况:(1)字义不容易在字形上表现,取同音之字代用,不作新字;(2)文字使用当时不够用,借字来代替;(3)本有其字,写字人提笔忘字,用同音字代替。如“其”本是簸箕的象形,后供以表示代词和助词的“其”;“自”本是鼻子的象形,后借以表示代词和介词的“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