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做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做七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大部分汉族地区丧葬习俗。人死后,按7天为一周期(亦有以下葬日算起的),每逢7个七日均举哀致奠。殷实丧家除依俗在灵屋前摆牺牲祭祀举哀外,还延请僧人做佛事,以超度亡灵。贫穷之家则仅举哀烧些香纸祭奠。又前者每至七日周期均行此仪式,直至“末七”即第四十九日方拆灵堂、烧灵屋,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奠。届时亲友云集,参加举哀祭祀毕,又一起饮宴;后者通常要省却一些“七”,而且多在“三七”即第二十一日除灵堂、烧灵屋。凡“做七”,特别是逢“头七”、“三七”、“七七”,直系子孙和外嫁女儿一般都要参加祭奠活动。 黎族丧葬风俗。流行于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黎族美孚支系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通常在葬后第二天举行, 为期3―5天。届时,丧家在屋旁搭一茅房作为“做七”的场所。茅房门上贴一副对联:稽首叩阎王宫大放回开觉路,鞠躬皈殿主祈除孽障度亲魂。房内放有木台2张,竹案6张。每张木台上放13个碗,其中5个盛糖,5个盛酒,3个盛水;每张竹案上放7个碗,其中3个盛白糖,3个盛酒, 1个盛水。此即全部祭品。丧家和同宗亲戚各做纸衣祭奠死者。法事由尕巴美(汉道公)主持。他坐在茅房门口的草席上用汉语念经书,助手或徒弟在房内敲打锣鼓配合。死者家属和亲戚等坐在尕巴美背后嚎啕大哭。道公每念一段经文,其助手即持清水一碗, 以香脚沾水向两边竹案挥洒,从左而右绕行一周。最后一天,道公念“六道科”经书,这是“做七”法事的高潮。念毕,道公带领丧家、同宗亲戚等绕茅房走三四圈。在天未亮前将全部祭品倒在地上,并烧掉所有的纸衣。翌晨即拆除茅房,“做七”结束。 做七又称“做旬”、“烧七”、“旬祭”。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日祭祀亡魂一次,一般要在49天内祭奠七次,故又称“做七七”。做七习俗各地民间均有,且较重视。旧时,福建各地停柩之风流行,所以做七往往在停柩待葬期间进行。1949年以后,停柩陋习基本废除,做七习俗犹存,只是移到下葬后进行。做七以第一、三、五、七个七日祭较为隆重,其余略简,有些地方只做首七和尾七。第一个七日祭又称“头七”或“头旬”。俗传至此时死者方知自己离开人世,亡魂将归宅看望子孙。为此,丧家于是日午夜以后开始哀哭,并延请僧道诵经致祭,焚化纸钱、灵屋等迷信品。近年来一些地方还有焚化用五色纸糊成的电视机、电冰箱、小轿车、飞机等模型。闽中福州等地做头七时,要用竹竿挑灯于门口作为标志,亲朋若想“寄钱”给阴间的亲人使用,也可到做七的家中烧纸钱,托新亡的人带去。三七在闽南称之“查某仔(女儿)旬”,由出嫁女偕女婿备办丰盛祭品来娘家祭奠,往往也要请僧道诵经。旧时有钱人家还要请戏班演戏,剧目多为宣扬孝道的内容。诸如《目连救母》、《打虎救度》等。五七大多仍由孝男祭奠,仪式相当隆重。在闽南漳平等地要举行填还仪式。“填还”即偿还,意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请僧道诵经拜忏,短则一昼夜,长则七昼夜。富裕人家还要设巡库,即焚化许多灵厝、纸钱、纸人、纸马等给刚死去的亲人和其他祖先享用。在闽南,五七俗称“查某孙旬”,即由孙女、侄女致祭,仪式与三七略同。每个出嫁女须在中午办一桌酒席宴请族人和亲友,傍晚烧灵后,接着请灵位入祠堂或祖庙。随后举行告土地祭和安土地祭。从祖庙返回时,还要祭门神、土地神、灶神等。莆田的二七为孙女旬,福州则以六七为女儿旬。七七又称“满七”、“尾七”等,仪式略同“头七”。闽西等地在七七也有焚纸人、纸钱等做法,旧时有的人家甚至烧纸扎成的长工、婢女以供死者役使。旧时福建一些地方又称七七为“起服”,即除去孝服,换上吉服。此后妇女仅在头上别一麻布,男性在衣襟上别一黑纱以示悼念。 除了做七外,各地民间还有其他一些祭奠活动。如死后60日,要举行六旬祭,祭仪略同做七。死后百日,又要举行百日祭。死后周年,举行周年祭,古称“小祥”。死后三年,举行三年祭,古称“大祥”。一些人家延请僧侣做道场法事,俗称“做功德”。闽西民间出服之俗也叫“出孝”、“开孝”。周年举行祭祀,叫“开小孝”,亦即“小祥”,此时孙儿辈孝服期满;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亦即“大祥”,此时儿女辈孝服期满,过去将灵位移入祠堂,故又称“除灵”。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福建一些民间有些丧家在此期间还要举行拜忏,俗称“做功德”、“做和尚”等。拜忏的时间长短视丧家经济状况而定,短则一夜,长则七天七夜,甚至49天。拜忏充满宗教色彩,除了请僧道设坛诵经外,还有牵庄、叠桌、过奈何桥、走十方、跑特赦等仪式。拜忏活动花费惊人,上述陋习有识之士多有抨击,现代城镇已较少见。 出殡后,须在堂屋右角设灵位,每日供奉饭馔。每隔七日(从忌日起)祭奠一次,俗称“做七”。“三七”为回呼日,焚烧纸扎衣着及用具。第五个七天,家人要做一次隆重的祭奠,俗称“五七”。旧时五七这天,儿孙和嫡亲将扎好的“灵”―――用麻秸扎成纸糊的屋宇拿到坟地。通常还要请道士摇铃念经,纸糊的阁楼屋宇在铃声和念经声、哭声中化为灰烬,送给了阴间的亡灵。这天还要送一桌酒饭给亡者。肥西民间祭故酒饭为九碗,其中必备一碗枣子―――意喻早超生;猪小肠一碗―――有延长之意。还要烧上九刀纸―――意即送钱给亡灵花销。先后一共奠祭七次,计四十九日“满七”,为大祭。 祭奠亡灵是追悼死者的重要仪式,皖南徽州特别讲究,故称之“徽祭”。据《休宁县志》记载,本县丧祭,通常由12位礼生组成,一行顺序进入灵堂,俗称“牵羊祭”。礼生各有职司:正、副“赞”各一人(又叫“通”,即祭礼的司仪),分立于上堂左右的高凳上,指挥祭礼进行;正、副引二人,正引在前,引导主祭的孝子行跪拜礼,副引在后,司樽、司盥、司祝(读祭文)、司帛各一人,无职小礼生四人。祭堂设上、中、下三案,置香烛、陈山珍海味祭菜和猪羊。两廊置盥具、酒樽等。一切仪式均按正赞所发号令依次进行,有条不紊。讲气派的人家,尚有用“虾须祭”的。“虾须祭”由16位礼生组成,分两行进入灵堂,故名。礼生的职司分工大致与“牵羊祭”相仿,仅增加了“引”、“樽”、“盥”、“祝”四人,因为“虾须祭”时间长,走动频繁的礼生需要轮流替换,这两种祭礼形式,均有徽州特色,外地人称为“徽祭”。 上坟从死者下葬后的第三天开始,一般7天一次,直到第14个7天,即死者入土后的第100天为止。其中以“五七”、“七七”、“百日”最为重要。第一个7天还要圆坟,因为新坟堆起后,土容易往下陷,亲人要铲土将坟盖严实。第一次上坟要将死者的部分旧衣物和铺在床上的稻草拿到坟上烧掉,把灰撒在坟的周围。上坟的菜肴要用素油炒,一般是7个菜,还有供香馍、酒。离开时,将酒菜倒在纸灰堆里,供香馍掰碎撒在坟的四周。每次上坟,还要给周围的坟也烧一些纸,这是为替死者交朋友。3年满孝时送灵屋(用纸糊成的阁楼,内有金童玉女),将灵屋在坟上烧掉。因为人们认为人死3年后已经在阴间扎了根,要给他送房子、仆人,使他在阴间享福。坟太远不能去的(其中多为死在外地埋葬在外地的人),亲人要在野地里用草木灰画许多小圆圈,圈内烧火纸,圈外洒酒。亲人面朝死者的方向跪在地上磕头、作揖进行遥祭。 人死后,每隔七日,请和尚或道士做一次法事,超度亡魂,并设斋祭奠死者。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故七七又称断七。期间,每日早晚在灵前献食如同生时一样。女眷每逢“七”的早晚要哭灵,俗称“早夜课”。哭灵的本意是追念死者生前的辛苦并表述自己的哀悼之情,同时也诉说自己心中的苦衷,但也有借机指桑骂槐、咒骂冤家对头的。 做七有隆重与简单的区别。头七,因死者新亡,仍有亲友来吊唁和告慰家属,比较隆重。二七、三七、四七祭奠从简。五七,死者的亲戚一般都要再来吊唁,场面仅次于大殓。俗传死者亡魂于“五七”前夜回家“省亲”。这天夜里,用馄饨和塌饼供奉死者,至亲守灵至深夜。有的丧家还请裁缝为死者做一身新衣,连同死者生前的衣帽鞋袜一并焚化,送给死者在阴间穿着。焚烧时,不得用竹竿等挑拨焚化物,如烧不尽,则再添柴火。俗信认为如果用竹竿撩拨,死者收到的就是破衣裤了。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出资操办。当天早上,女儿、女婿携带酒菜到爷(父)娘(母)家供奉祭祀。七七,丧家要举行隆重祭祀活动,亲友也来吊唁。规格大致与头七相同。有的人家在这天祭祀完毕后撤掉灵堂,俗称“起灵台”,也有的至100天才撤掉。 人死后第七天,叫“头七”。以后每过七天,依次为“二七”,“三七”,“四七”等,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断七”,或叫“终七”。四十九天之内,叫做“七里”。每逢七期,丧家请僧道作法事,为亡灵超度,称为“作七”。有做一天的,也有连做三天的;富有之家七七四十九天可以天天拜忏,叫“通天忏”。丧家多有请纸扎店制作纸扎楼库箱笼、金山银山、碗盅器皿等,供做七、出殡时焚化。 民间特别注重“五七”,要请和尚来做“望乡台”仪式(亦有在“三七”行此仪者),由女儿办祭宴,有十六大菜或十二大菜,另加水果、干果、蜜饯、荤菜等几十盆,还要做饼和团子。俗传冥间有望乡台,鬼魂登临能望见阳间家人情况。丧家在灵堂设八仙桌两张,上摆纸制文武官员、旗锣伞纛等仪仗,其上另布置一台,并根据死者性别,纸糊一老翁或老媪像,作回望故乡之状,周围有金童玉女持节提灯相簇拥。据说这天,亡灵要登望乡台来探望家中亲人。其夜,阖家哭声不绝,钹声铿锵,整夜不息,近亲也有请了道士来做道场的,称做“荐七”。如有妇女是难产死的,五七时要请道士做“破血河”法事或请和尚来念“血河经”,否则会堕入血河地狱。作血河忏便是超度亡灵,使其免遭堕入血河的痛苦。 如东等苏中地区,“六七”要由女儿办了斋供,请僧尼来做佛事追荐,名为“献六七”。丧家另办一桌菜祭供女婿家的祖先,并请僧道诵经,名为“回荐”。晚上祭供时,将首饰或银钱放入香碗内,用红纸盖住碗口扎好。孝子、孝女跪在灵位前,将香碗口朝下合于桌上,再压上斧头、凿子。第二天黎明,将碗翻过来,碗中首饰及银钱给女儿作纪念,这一仪式就叫做“翻香碗”。第二天烧七,女儿、女婿将回赠的一桌酒菜及碗取回,启程时放爆竹,并以日落前回到家里为吉祥。女儿回家后脱去孝服。 另外“二七”有“给?”仪式,是请道士赐给亡人一个法名及各种护身符,算是脱胎入仙了。四七则有“禅戒”仪式,是请和尚给亡人赐一个出家人的名字,算是佛家弟子了。最后一个七,请道士来“上天表”,“谢十王”、“斋太平”、“放焰口”;和尚念经,然后宣告“终七”。丧家门上要贴上一张写有“读礼”两字的纸条,算是孝子要在家学习礼仪,不予闻外事。七里,灵台上要供祭;另以小盅盛饭,上插柴芯两根,置于桌旁,算是“差饭”,是给鬼差吃的。供午餐时,要有人在旁哭,亦可雇人代哭。供毕,焚纸锭锡箔;拣米糁三五粒投入座旁小罐内算是“万年粮”。座台上安放一盏“七灯”,日燃夜息,另置一磬子,每天敲49下,天天如此,直到终七。在丧期的最初三天内,孝子要日夜在灵前守护,称为“守灵”;此后逢七,孝子均不得外出,要守在灵堂。七里,孝子要睡在“七单房”,不得与妻子同宿,走路要低头,说话不能带笑,不能理发,不能洗澡,不能剪指甲。如东七里则不能吃面。 清代和民国时,一般要三年才能“除灵”(或称“脱孝”),苏北一些地方仍守此旧制; 而苏南,民国后期特别是1949年后往往终七就脱去孝服,孝鞋穿着则无定期。脱孝之日,女性亲属要穿红裙子。 苏北做七,日期抄在纸上,叫“七单”,60岁以前死的,七单要斜贴,60岁以后死的,才能贴正。贴七单时念“七单词”:“富贵皆成梦,荣华总是空,不论贫与贱,生死亦相同。” 死者的七期(俗称为“阴七”或“地七”)倘和农历中逢七的日子(称“阳七”或“天七”)相遇,叫“撞七”。常州俗信,从撞七的不同日期,可预示丧家的祸福,所谓“头七撞七,断头滴血(死者有罪);二七撞七,灵位隔壁(妨害乡邻);三七撞七,女儿家发迹;四七撞七,抚墙摸壁(家道败落);五七撞七,当家老发迹;六七撞七,棺材堆到屋脊(将有重灾);七七撞七,全家消灭。”撞七虽有种种凶兆,但民间以为,只要做七,都可以禳解。 徐州、海州一带,“撞七”又叫“犯七”,以为犯七这天,亡魂在阴间要遭风雨水火之灾,孝子须为亡魂做免灾代罪活动,叫“打七”。打七须提前一七,如犯三七,则在第二个七日打七。打七都在坟地举行,也可以在家中贴“七单”的墙前安一座台,代表坟墓。请一个擅长打七的老人(称“七人”),糊49面小旗和一柄纸伞,备一盆清水,一碗苏木水(苏木浸的液,色红),一根柳枝。打七的当晚,直系亲属及其配偶鱼贯绕坟转圈子,谓之“转七”,每转一圈,各喝一口苏木水,为亡人替罪,直至喝尽。在亲属转圈时,“七人”手执柳枝唱:“天七七,地七七,新死亡人犯几七? ”亲属齐声答:“犯×七。”“七人”又唱:“七七四十九面旗,杨柳洒下珍珠米,打坏纸旗换铁旗。风来了,旗下躲。雨来了,伞底躲。火来了,水来挡。水来了,土来挡。”每转一圈唱一遍。有转至49圈的,每次打坏一面旗,至最后一圈,纸旗纸伞全打坏,苏木水喝光,仪式告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