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做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做嘎分类:【地域文化】 仡佬族超度亡人中一项主要而隆重的祭仪,又称为“做法事”。其祭词称为“经”,有的支系念的是“十二坛经”;有的支系念的是“二十四坛经”(此处的“坛”,相当于“段”或“部”之意)。“做嘎”有冷、热之分。“冷嘎”是给已安葬了的亡人做;“热嘎”是亡人尚未出殡,尸骨未寒,而及时举行大祭超度,但一般是经济较富裕之家,而时令季节也合适者。 “做嘎”又因超度对象不同,给父辈做,要立“翁车”,给祖辈以上老人做,则不立“翁车”。 “翁车”,是用四根柱子临时搭成的方形亭子。亭顶呈宝顶圆拱,四角翘檐,亭柱和亭顶均用柏树枝装饰。亭正顶和四角,用泡木削成五只岩鹰模型插在上面。亭分两个半间,前半间停丧,“做冷嘎”则放置草扎亡人的摹拟身形,另安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插香叶子和三个酒杯;后半间为孝子守灵和举哀处。 “翁车”前后各立一根幡竿,幡竿上用草扎一个岩鹰立于顶端,再吊一个竹圈,竹圈上各挂四株“扁竹根叶”(又名“豆豉叶”,属兰科植物,叶扁长而宽,略似法国兰,冬夏常清、夏季开同穗复朵的蓝色小花)。在“翁车”前边的那根幡竿下搭一偏厦,祭师在偏厦里念经做法事和施行供献等仪式,正祭师左手持一牛角酒杯,不时奠酒和饮酒;右手持一竹枝,不断从座前搁置的盆中将浸泡好的草果水,蘸来往四周洒放。副祭师右手持一镰刀,座前置一竹簸箕,簸箕中搁一铁锄,诵经时,以镰敲锄,为之击节。祭棚中除摆设酒醴,各种牺牲之类的供品外,还要铺一床竹席,搁一卷土布,外加巴茅草、竹根、蕨草、马桑、蒿枝等十二种草木的根、茎、叶(在堂屋里设祭,亦如此)。 这样的“翁车”,从外部看去,颇似古代的“营寨”,步入其中,则颇似一个古老的“博览馆”,闻着草果水的芳香味,各种草木散发出的特有气味和泥土味,令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古奥而神秘的境界。在某种意义上说,似乎窥见了仡佬先民早期生活的某些史影。 “做嘎”有以下几个程序: 1.接亡(做热嘎不接亡)。将亡人的灵魂接到祭场。路近者,直接到坟上去接;路远者,只在村外的三岔路口接。要抬一乘纸扎的轿子去接,在迎接处用茅稗扎一草人,穿上衣服,戴上头饰,放在轿子里抬回来,再搁置在翁车的前半间(不立翁车者,置堂屋中,男性亡人略靠左;女性亡人略靠右)。 2.献猪。当天晚上要杀一头猪(不论大小)来献祭。 3.陪神。接亡灵后的第二天,孝家在翁车祭棚或堂屋中摆一桌菜饭,请祭师和娘舅家以及房族中的代表来陪亡人享用,称之为“陪神”。 4.转嘎。请一个至亲来牵牛,孝子点火随后。祭师头戴横挂着一幅白布的竹斗笠诵词做法事,并由另一个孝子撑雨伞遮着。按以上次序牵着牛转,先绕着翁车转三圈,再到翁车里绕着亡人转三圈,然后围着前后两根幡竿各转三圈,称之为转嘎。 5.打嘎。转嘎结束,牵牛上桩。外总管把帮忙的青壮年喊来,祭师念诵祭词之后,由打手将牛拉倒放血。打手向亡人磕三个头,到祭师那里接两牛角酒喝下,随即离开现场(含有回避之意)。 6.摆活牛。剐牛以后,要将牛头、牛前脚朝着祭师摆在地上,再用牛皮盖上,呈俯伏状,称之为“摆活牛”。然后用18个碗,分别装上九碗血,九碗饭,再搁上九张“马匙”(即小木勺)来献血。 7.献肉献饭。先割牛前腿肉烧熟后,切片分装七碗献祭;又割牛后腿肉煮熟后,切片分装九碗献祭;又将牛心、牛肝、牛肺、牛肚、牛肪切细混合穿成九串煮熟(又称九扦肉)献祭之后,又将牛头煮熟,将牛头肉切片分装三碗献祭。到此,整个“做嘎”的祭祀即告完成,随之即转入“放神”。 如打的牛多,交牲转嘎一起做,献供时先献主孝家的,再依次祭各亲戚家的。 仡佬族丧葬习俗。流行于贵州省黔西、织金、大方一带。用牛大祭超度亡人,称为“做嘎”。“嘎”有冷热之分: “冷嘎”,是给已安葬的亡人做的大祭仪式;“热嘎”,是在亡人未出殡时举行的大祭仪式。一般是富裕之家为之。做嘎中,给父辈做嘎要立“翁车”;给祖辈以上老人做嘎不立“翁车”。翁车前后各立一根幡竿,竿顶扎一个草岩鹰, 吊一个竹圈,竹圈上挂4根扁竹根叶。翁车前的幡竿下搭一个偏厦棚,祭司在里面念经、做法事等祭仪。做嘎的程序有:接亡(热嘎不接亡)、献猪、陪神、转嘎、打嘎、摆活牛、献肉、放神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