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停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停尸分类:【地域文化】 侗族丧葬仪式。死者浴身后,即可穿上寿衣,并用自染侗布,从头到脚裹上,脸部尤须遮严,用死者床上所垫的稻草最后捆住。裹好的尸体停放在堂屋边或火塘边,头部稍高,木板垫底,脚朝门外,下放一木脚盆,内点一盏油灯。头部旁边放一张小木桌,上用竹篮盛半篮米,里面放一尾腌鱼,同时还要焚香化纸,香火不断,意在方便死者灵魂返回阴间,和祖先团聚。 停尸仪式是指在证明病人生命完全终结以后,由其家人把死者安放在一个特定场所,并对死者做一系列处理的仪式。在新疆各民族中,老人去世后,其子女将其尸体移放于专门设置的“灵床”上,“灵床”一般设置在中堂或前堂右侧。也有的民族把“灵床”设于中堂的后半间,而前半间则立即布置成灵堂,以便供吊唁之用。 维吾尔族在人死了之后,立即将死者的下颚用白布兜住,以便让下颚不脱臼,这样就不会影响死者的遗容。随后,把死者遗体停放在专门的“尸床”上,并使亡人面向“克尔白”天房,覆盖白布单。尸体一般在家停放不得超过三天。 哈萨克族在人死了之后,先绑住死者下颚,并用洗净的白布遮盖脸面,有的地方还用专门的围帐把遗体围起来,随后,把死者安放在正屋的后半部分,使死者脸朝西方。如果需要等死者的亲人,其遗体一般在家停放1~3天,在这期间由近亲点灯守灵,不能间断。 塔吉克族在人死了之后,先要初步净体,在净体的过程中,由阿訇诵《古兰经》为死者祈祷,净体后用白布包裹全身。在停尸时,让死者平仰,面朝西,并在遗体上盖上亡人生前所穿的衣服。在停尸的这一段时间内,丧家要通宵点灯,并有亲人整夜陪伴在灵床前。在出殡之前,还要再为死者整体净身一次。死者如是男性,则需要剃光头发;死者如是女性,则要为其梳好发辫。 锡伯族在人去世之后,稍作洗理,便在死者头上盖以白布或绸巾,随后设灵堂停尸。灵堂一般设在死者经常住的房间,或者设在西屋。灵堂的布置要肃穆,房间内的摆设一般不能移动,但是挂图之类的东西需要取下来。灵床的设置有一定的讲究:在灵堂的西墙边摆一张八仙桌,在八仙桌的旁边设一架没有挡板的板床,床上先铺一层白纸和纸钱,其上再铺寿褥;寿褥一般为两床,一大一小,上面的小而薄,下面的大且厚。灵床周围还需要饰以色彩艳丽的丝绸。尸体的安放也有一定的姿势:头朝西脚朝东,男性仰卧直肢,女性侧卧曲肢,头朝八仙桌。在停尸期间,桌上要一直燃长明灯,并祭供点心、水果、油饼、鱼肉、一盘菜、一碗米饭、一个煮熟的羊胯骨或肩胛骨、一双筷子和一把刀子,筷子要插在米饭上,而刀子则要插在肉上。灵床脚后一般还需置一小炕桌,桌上点长明灯,长明灯可以是蜡烛、油灯或煤油灯。炕桌旁放一个用于烧纸钱的盆。灵床地上铺一层麦草。停尸期间年轻人不能在灵堂炕上躺卧,也不能随意在灵堂前走动和说笑;猫、狗等都要拴起来,不能让其进入灵堂。 塔塔尔族和塔吉克族在停尸的仪式上大同小异。他们在对遗体稍作处理后,就把遗体停放在正屋中堂。在停放时,遗体要头朝南、脚朝北、脸向西安放,一般置于阴凉的地方。安放停当后,用白布盖住其面部,并由至亲肃立守灵。稍有不同的是塔塔尔族需在亡人遗体上置一把刀或一块石头。 俄罗斯族在人死后,先在头上缠一块红布,然后戴上帽子,换上寿衣,穿上皮鞋或草鞋。若死者为少女或未婚青年,其帽子是用花环做的。穿戴完毕后,将遗体平放在长椅上,在枕边点上蜡烛,并请神甫诵经哀悼。在停尸房内,不能悬挂或摆放人或动物的画像。 达斡尔族的停尸是头朝南、脚朝北地停放在西炕沿下的地下垫板上,并用白绸哈达盖住脸。此外,一般还在遗体前放一张桌子,桌子上供公鸡、饭菜、水果点心等,并点燃一盏豆油灯。在遗体胸部放一面镜子,镜面向着遗容,左侧放一烟袋。 清代,入居北京的满族人将其先世旧俗与汉族丧葬礼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的丧葬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停尸、哭丧、报丧、开殃榜、入殓、祭奠、出殡、服丧几个部分。停尸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亡人气绝前后,先穿寿衣,用棉不用皮,不用缎,避“断子”之意,衣上不钉纽扣,避“扭子”,钉飘带,取“带子”之意。衣为单数,避“重丧”。如死者生前为官,要按官阶品级穿戴,但不挂朝珠,只放在身边,官帽用秋帽,不戴花翎,避鸟兽毛入棺。穿衣后“换床”,将死者头西脚东仰卧置于灵床上,停尸于西屋地中央,因满俗以“西”为贵,与汉俗不同。死者用白布蒙脸,红绳拴脚,汉人用白绳。灵床前摆碗米饭,上插3根秫秸棍,称“倒头饭”和“打狗棍”。足下点灯,称“长明灯”。 这是黎族的惯例,人死了不能当天埋葬,必须在家里停一个晚上,第二天下午才出殡。黎俗认为,人死了像太阳下山一样,所以必须下午才能入殓,上午和中午是不得埋死人的。遗体安放家里时,要放在屋里的正中央,底铺草席,上盖红毡被或黎家特制的专盖遗体的绣有龙纹的“龙被”。有钱人家还拿青蛙锣给死者当枕头,在死者手里放一块银元或几个铜板。男性把头朝向前门,女性则把头朝向后门。灵前的祭品是两把稻谷,一只酒碗和牛、猪的下颚骨,另外还要在遗体的头脚两边设祭灵席,席上摆设酒菜和肉。死者的亲属便按辈分和称呼的次序在遗体旁恸哭,其他的亲戚和朋友则边喝酒,边追述死者的功德,哭声通宵达旦。若死者是丈夫,妻子则要用哭丧调唱《悼亡夫》。 丢下了蕉园和蔗地,丢下了房中的长梁; 丢下了鸡笼和鸽笼,丢下了猎狗和粉枪; 留下客人来往的家,留下你宽敞的草房, 留下了妻子在后头。 你去了,去得这样匆忙! 亲人啊――― 你还像嫩笋刚出土,你还像幼竹初向上。 像织筒裙断了纱,像种苦瓜断了秧。 过路人不知死了人,以为打到了山猪才闹嚷, 哪知道我的悲痛和哀伤! 你死了,住在土洞像豪猪, 住在树穴像了哥,像山鸡孵蛋一样静, 动也不动静静地躺。 你的身体将像蘑菇,悄悄在地里融化掉。 你的皮肉将像腐叶,渐渐也变成了土壤。 如今你已变成鬼,魂魄离你去远方。 你的心早已迷乱,迷乱中走入梦乡。 梦见人家的吸酒管,梦见人家的芭蕉香, 梦见人家的酸鱼好大块,梦见人家的槟榔味儿长。 你跌下的悬崖长满青苔,血迹斑斑像刚宰过牛羊。 阴间可别呆树旁,只怕树倒把你伤。 也别乱攀那藤蔓,以免失足再遭殃。 蔚县习俗。亡者咽气之前,亲人、本家或请村内有经验者为亡人穿衣(寿衣)。穿衣时对死者还要像生前那样呼唤着,念叨着:“看这衣裳多合身,伸腿吧,伸袖吧。”即使衣服不易穿也不能说,说是一说就更穿不上了。 有的人家在亡者生前就已备下寿衣、寿木(棺材)了。很多老人在生前乐意看到自己的寿衣、寿木。男寿衣至今仍延续黑色或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红缨帽,脚蹬棉布靴。女寿衣为蓝裙子、棕色袄或黑色袄,寿衣不分春夏秋冬,均为棉衣无扣。袄上系几根带子,裤子系一根蓝带,均系活套,不能系死疙瘩。说是疙瘩系死了,裤带勒紧了,死者难转世。每只鞋底上边钉着前七后九共十六个布钉子,防阴间路滑难走。穿好寿衣后,在亡者居室冲门摆一张灵床,冲门置香案于床前,床铺要四面不挨墙,上铺干草,将亡者连同褥子放在床上,忌死者头朝东,俗谚“头朝东,不放松”,即家里还要死人。冀东唐山、秦皇岛一带最忌人死在炕上。传说如果人在炕上咽气死亡,亡者就把炕背走了,全家不吉利。所以要乘亡者尚有气时就穿好寿衣。他们认为,如果没了气再穿寿衣,那就等于没给亡人穿衣服,亡人光着身子走了。穿好寿衣后就放在灵床上,众亲友围在灵床边,等亡者咽气。 在唐山、秦皇岛一带,亡者咽气后,家人即在灶口放两只水桶,上放一根扁担,算作过河之桥。然后由长子爬上房顶,两手抱烟囱,嘴上念叨:“爸爸(或妈)呀,三条路,从中间走,可别走错了。”这叫“指道”。 在石家庄、保定一带,亡者咽气后,亲友往亡者嘴里放铜钱,用细线拴住挂到两耳上。叫“紧口钱”。唐山一带则放一小铜铃铛,说这样亡者来世说话会像铜铃一样响亮。在蔚县农村要用白麻纸包一包烧纸灰放在死者怀里,说是到阴间的买路钱。要给死者袖里放一个白面馍馍,在阴间路上喂狗,防狗咬,叫“打狗馍馍”。脸上盖一张蒙头纸。唐山一带则蒙一块画有眼睛、鼻子、嘴的白布,用一条白线按男左女右拴在亡者中指上,引至院门口导道车上。导道车是用秫秸和纸糊成的,亡男人糊一纸马,亡女人糊一纸牛,套在车上后焚烧。烧完了导道车,就给亡者身上盖一块蓝布或黄布,上面多绘有八仙图案,人们称这种布为“青单”。在灵床前摆上点心等供品,燃上照尸灯,点燃香烛。 河北民间忌讳给亡者穿带皮毛的东西,认为这样亡者来世将转生为动物。忌讳猫狗走近,认为猫狗走近亡者,亡者会炸尸。灵床前的灯和香不许灭。 在邯郸县农村,给死者穿好寿衣,用麻线拴住脚,怕炸尸或尸变,然后将死尸抬在草铺上,身上压个犁镜,脸上盖一块白布。 换好装裹后,要请画师为死者画像,用以布置灵堂。杠房人抬来“床板儿”,也就是灵床,亦称“逍遥床”,将死者安置在床板儿上停灵。死者停灵要头对屋门,并在头前设一小供桌,点上焖灯,摆上水果、五谷、点心(硬皮、小八件儿)等供品。其中一定要给死者供上一碗装满饭菜的供品,放一双筷子,谓之“倒头饭”。同时燃香,香的两头点燃,横放在香架上,谓之“倒头香”。此外,在桌前地下放烧纸瓦盆一具,合家举哀焚纸。并于门外焚烧纸糊的轿子,谓之“烧倒头轿”,意在让死者灵魂乘轿上西天。贫穷者可用炊具笊篱代而焚之。 此时,家人要将停尸屋内所有的带玻璃镜子的物品移置别室或用白布、白纸遮盖严,直至死者下葬后方可揭开。俗传是防此等物品照映亡人,使其灵魂被摄入,不能顺利离家。同时还要在窗户纸上捅一个洞,意思是让死者灵魂从这里赴望乡台。 有的人家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否则,会“背着炕走”,既对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当其生命垂危之际,家人就请茶房或儿女亲自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将其移到事先备好的“床板儿”上,在孝男孝女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俗称“?气儿”。停尸期间最忌猫,倘家中养猫,在此期间也需妥善管理,绝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诈尸”。 还有的人家在死者咽气后先不哭,说是怕“返尸还魂”。需待一切处理停当,而且要举行“叫道”后方可举丧哀哭。“叫道”是由长子持大马勺(饭勺)用力频频敲击停灵之屋的屋门上框,边敲边喊:“爸爸(或妈妈)走西天大道啊!走西天大道啊!”喊毕,将饭勺用力扔上屋顶。喊时还要脚踏门槛面朝屋外。 现代丧礼,因茶房这一职业的取缔,停尸一般由自家人办理,或请稍懂些旧礼的人俗称“大了(音liǎo)”帮助料理。停尸还限于死于家中者,若不是死于家中,则尸体多放于医院停尸房或殡仪馆中,因此,无须举行停尸仪式。 老人在临咽气前或刚刚咽气不久,乘其神志昏迷或尚有余温,男者理发,女者梳头,洗脸、手、脚,穿寿衣,给死者口内含一块玉,或者铜钱,或者戒指,叫“含口钱”。寿衣的件数讲究穿单不穿双,一般有三至七件,分单衣、夹衣、棉衣,但也有穿双不穿单者。广灵县的做法是:病人停止呼吸,以麻纸苫脸,子女上房从烟囱口哭喊叫魂,企望死者复活。一般都是咽气后,在死者一只袖筒内放进“打狗鞭”,用短木枝条上拴一条红布做成,在另一只袖筒内放进“打狗饼”,数量以死者的年龄数再加两个,饼的大小似铜钱。最后给死者搂一条麻皮带子。而后在地上烧纸,俗称“下炕纸”。同时将一两眼窗户纸捅破,让亡人灵魂出走。若遇狗咬,即用“打狗饼”喂食,用“打狗棍”驱赶,以便顺利地去到阴曹地府。此仪式完毕后,将尸体从炕上或床上移到木板上,抬到地上,头西脚东或头南脚北,视房屋地形空间而定。在亡人的脸上盖一块麻纸,俗称“谢命纸”。停尸的木板多为门板,男亡人用左扇门板,女亡人用右扇门板。沁县一带亡者停尸讲究“男正女侧”,男性死者仰卧,女性死者侧卧。柳林一带的停尸板是特制的“七星板”,为梯形状,中间钻有“北斗七星”的七个小窟窿,俗称“通气孔”。家人赶紧为亡人做一碗米饭,叫“倒头饭”,上插筷子一双,再点一盏麻油灯,俗称“长明灯”或“引魂灯”。这种停尸仪式在寿阳一带叫“小殓”。停尸期间要始终有人在旁守护、不让猫、狗靠近,怕惊尸不吉利。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