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傀儡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傀儡戏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宫廷“百戏”之一种。傀儡戏至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其名目繁多,制作各异,“大小全棚傀儡” 名目共达七十种之多。但主要有如下几种: “悬丝傀儡”,又称 “提线木偶”,其木偶大小多在一尺左右,四肢及头部等关节部分,均缀以线,表演者在上方悬线操纵木偶做出各种动作;“杖头傀儡”,其木偶大小约在一、二尺左右,有手无脚,手部是用两根竹棍作支架,演出时,表演者用棍举起木偶并操纵其动作; “药发傀儡”,又称“药法傀儡”,表演方法史料未载,估计是借助火药的爆炸使其产生动作,如焰火,常有一些人物形象随火花而在瞬间出现; “水傀儡”,源于三国的 “水转百戏” 和隋时的 “水饰”,至宋,其技艺大为改进,木偶能表演垂钓、划船、筑球、击球、舞旋等各种伎艺,如同真人所为,念致语、唱和,乐作;“肉傀儡” “以小儿后生辈为之”,一般认为是幼童在大人的托举下进行各种技艺表演。但也有另几种说法: 一是认为以白?小儿扮成各种故事人物,或坐或立,装以木座,由人肩抬而行,边走边进行表演可视为 “肉傀儡”; 二是认为灯戏中的 “木头人戏”,以人装扮成木偶,表演各种滑稽动作疑和“肉傀儡”有关; 三是认为“布袋木偶”也叫 “手托傀儡”,其形体小,头与布袋连在一起,艺人可以手伸入布袋操纵各种木偶,故可能是 “肉傀儡”。宋时傀儡戏在 “百戏” 中占有重要位置,理宗时“倡优傀儡,屡入宫中演出,奉帝游宴”。 即木偶戏,一种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我国木偶戏在汉代已出现,唐宋时大发展。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记载,宋代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样式。现代,木偶戏按木偶形体与操纵技术分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用戏曲曲调演唱,或使用对话,表演一个简单情节的故事。 古代西域流行的以物质为人物造型的民间戏剧形式。相传先秦时期西域就有傀儡戏上演,《列子?汤问篇》载,周穆王西巡昆仑,有人奉献一个叫偃师的戏伎,“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锁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经人拆卸,实际是用革、木、胶制成的。《生经》卷三《佛说国王五人经》亦有相同记载:应印度某国王之约,工匠“即以材木作机关木人,形貌端正,生人无异;衣服颜色,黠慧无比;能工歌舞,举动如人”。在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中曾清理出彩绘木俑和绢衣木俑七十多件,另外还有木马残腿、木俑手脚二百件,这些绢衣木俑,男俑则“滑稽戏调”,女俑则“?华窈窕”,虽是殉葬之物,毫无肃穆忧戚之情,大有嘲弄欢欣之态。出土七个男俑、十七个女俑,有的刻画成女扮男装,由女优装扮生旦等角色。 西域傀儡戏在印度《大兄弟书》中称之为“修多罗婆罗吒”,意为“线系”或“结线”。西域傀儡戏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后,对唐、宋时期民间木偶戏、皮影戏等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