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傣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傣族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傣泐”、“傣那”、“傣绷”、“傣雅”等。史称“滇越”、“掸”、“僚”、“鸠僚”、“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百夷”、“白夷”、“伯夷”、“摆夷”等。根据各支系的文化特点,附近的汉族又将其分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定此名。人口1025128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傣泐和傣那两种方言。傣文有四种不同形式的文字,即傣泐文、傣那文、傣绷文和傣端文,都从印度字母演化而来,与泰文、缅文、柬埔寨文和老挝文同属一个体系。经济以农业为主,水稻是传统农作物,西双版纳和德宏素有“滇南谷仓”的美誉。这里还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和珍贵药材。喜食糯米和酸辣食物,喜饮酒,并有嚼槟榔的习惯。服饰各支系不尽相同,男子多着无领对襟或大襟短褂,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用白布或青布包头,过去还有文身的习俗。妇女多着窄袖短衣和长筒裙。住房大多建于平坝近水之处,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其中以两层的干栏式建筑居多,也有的是土墙茅顶的平房。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农村中佛寺很多。在西双版纳,过去未成年男子几乎都要入寺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也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自称“傣”,按分布地区又有“傣仂”、“傣哪”、“傣雅”、“傣绷”、“傣端”等自称。旧称“摆夷”、“摆彝”。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的河谷平坝地区,其他分布在省内新平、元江、景东、景谷、普洱等三十多个县市。839,797人(1982年)。其先民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唐宋时称“金齿”、“银齿”、“茫蛮”、“白衣”等,元明时称“白衣”、“百夷”,清以后称“摆夷”或“摆衣”。唐宋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建彻(车)里军民总管府(后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及金齿宣抚司等政权机构。清代袭明旧制,并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统治。国民党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人民受多重压迫,历史上曾多次举行起义,近百年多次反击帝国主义入侵。解放前,内地和杂居区较早产生封建地主经济,西双版纳等边疆地区还保留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操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有傣仂、傣哪、傣绷、金平四种,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改进,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用各种傣文保存的文化典籍丰富,有本族的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绘画、舞蹈、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多信奉小乘佛教,但保存原始鬼神崇拜残余。行一夫一妻制,具有等级内婚特点。边疆地区住“干栏”式竹楼。男子有文身习俗。妇女着紧腰窄袖短衫,下着统裙。主食多糯米,喜酸辣及烘烤水产品,嚼槟榔。解放后,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一个自治州,与景颇族及佤、拉祜、哈尼、彝等族先后建立了一个联合自治州和四个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近年来发展橡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现在地方工业迅速发展,农业耕作技术得到改进,公路交通网遍及各地,并办起了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卫生学校、农技学校等多所,培养出了一批本民族大、中专学生,社会面貌已发生根本变化。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 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 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 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 甲; 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 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以及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 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 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