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傣族男子文身与妇女饰齿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傣族男子文身与妇女饰齿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文身习俗。男子文身,是傣族的古老习俗。由前所述,早在《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种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的记载。这里的“种人”虽非仅指傣族先民,但包括傣族先民在内。唐代,傣族先民“百夷”因文身的习俗,而被称为“绣面蛮”、“花角蛮”、“花脚蛮”,并以雕题文身为其族名。文身习俗为什么沿袭1000多年,至今仍未完全消失,究其原因,与过去傣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傣族自己有种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文身是为了采集渔猎时可遮身蔽体,可避免蛟龙、水怪和蛇的伤害;第二种说法,是“文身是男子汉,不刺墨不算男人”、“文身是英雄,不文身的是懦夫”;第三种说法,是文身是傣族的标志,不文身的男人不是傣族人;第四种说法,“男人文身最美,姑娘喜欢,不文身找不到老婆”。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文身习俗也涂上了佛教的色彩,说“文身表示当过和尚,是佛教的信徒”,“文身后可以上天堂”。 ① 加之,到了封建农奴社会,土司、头人提倡“官民皆髡首黥足。有不髡者,则酋长杀之;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 ② 从此,文身不仅仅是一种习俗,而且成为法律、制度,受到官府的保护,文身之风盛极一时。 全身文满图案和符号,以示对佛的虔诚,并用以驱邪。 从进庙当小和尚起,便开始文身。 魔文身(TATYNPOBKA)一词,出自塔西提语“tatu”,意为“记号”。由此可知,文身最早是作为氏族的标记。作为魔术的手段,成年的表示,英雄的标志,美的象征,社会地位的标记,是后来在演变过程中才增加进去的。柯斯文说过:“文身是和青年经过成丁仪式,接受对于他的忍耐力的种种考验而遗留在他身上的瘢痕有关的。但它显然还有其他方面的意义,如作为图腾主义的氏族标志、魔术的手段、社会地位的符号等等。”③傣族文身的内容多为:(1)野兽飞禽,如虎、豹、象、狮及飞鸟、龙、怪兽;(2)图案花纹,常用曲线组成圆形、椭圆形、云文形或三角形、方形的图案花纹;(3)符?咒语形;(4)文字形,如把傣文、缅文、暹罗文的字母或成句的佛语刺于身上。 文身的工具和方法。古代文身的工具,主要是针,方法也非常简单。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说:“男人又在他们的臂膊和腿上,刺一些斑状条纹。刺法如下:将五根针并拢,扎入肉中,以见血为止。然后用一种黑色涂剂,拭擦针孔,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近现代文身的工具和材料大有改观。首先,针都用铜、铁、甚至不锈钢制成,有多种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的针,要刺不同的图案,需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其次是重视麻醉药的应用。过去多以鸦片作麻醉药,因危险性大,后多用草药泡制成的麻醉药物。再次是文身的药水和染色颜料,都以药用动、植物制成,不仅显色效果好,装饰美观,而且有消炎镇痛的作用。 文身多在10~25岁时进行。文身的部位,从头顶到脚面,几乎每个部位都可文身。但全身文身者极为罕见,一般多选面部、背部、胸部、臂、掌、腿等其中的一处文身。文身要由文身师傅举行一定的仪式,给文身者服用麻醉药,使其卧于地上,用针刺肌肤,揩去流出的血,涂上颜料,几天后,伤口结痂脱落后,所刺图案即显现出来。 文身是氏族社会的产物,广泛流行于部族和氏族,大多数早已消失,但傣族的文身习俗却流行了1000多年,至今还在一些人中间承传,其流行时间之长,内涵之丰富,世所罕见。 饰齿习俗。饰齿与文身一样,都是属于人体的装饰。不同的只是,文身是添加在人体上的永久性装饰,饰齿是附着在牙齿上的不稳定的装饰。关于傣族饰齿习俗,查有关史籍,当在六朝以后才有。《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哀牢夷传》、《太平御览》是记载西南夷风俗最古老的史籍。《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哀牢臂胫刻文”,但没有说有饰齿的习俗。《后汉书?哀牢夷传》中说“种人皆刻画其身”,也没有提及饰齿的习俗,直至唐樊绰《蛮书》中才有傣族饰齿的记载。他在该书卷四《名类第四》中说:“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可见,傣族饰齿当在唐朝才有。《名类第四》中并说:“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即是说,傣族那时饰齿有漆齿、金齿、银齿三种。漆齿,实际是染齿,即用锅烟灰反复涂抹牙齿,直至把牙齿染成黑色,或用槟榔、芦子叶、石灰、蓝烟放在嘴里咀嚼,把牙齿染成黑色或紫色,并不是用漆来漆。漆有毒性,皮肤接触也会引起过敏,更不能入口,故“以漆漆其齿”的说法,纯属误传。在傣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染齿可预防牙病,并认为白牙不美,黑牙或紫牙才美,故有不染牙找不到对象的说法。在有些傣族地区,妇女染了牙,方可恋爱、结婚,染牙成了妇女成年的标志。 除傣族外,彝、白等民族亦有此习俗。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