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僚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少数民族名。史籍常贬书为“獠”。宋时,遍布于今川、黔、滇、湘、粤、桂各地,因地处广袤,其名称及社会风俗也各异。如荆湖地区有佶僚、西据僚、仡僚等,广南地区有俚僚、山僚、乌武僚等,川黔地区有土僚、生僚、渝州僚等。在叙州(治今四川宜宾东)北部的土僚,妇人高髻跣足,以桦皮为冠,耳坠大双环。男女衣黑布,顶带锁牌以饰。男子至十四五岁,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足蹈木橇,走山坡如奔鹿。山田薄少,刀耕火种,所收稻谷悬于竹棚下,日捣而食,食时不用匕箸,以手抟饭。或有采荔枝、贩茶叶为业者。邕州(治今广西南宁)一带山僚依山林而居,以射猎为生,食各种动物,甚至昆虫。以竹灰为盐,不须五味,言语殊异。无年甲、姓名、版籍,村落中推有能力者为郎火(亦即首领)。岁首用12只土杯贮水,按星辰位置布列,由郎火主持祭祷,第二天众人往观杯中剩水多少,来占卜当年吉凶。妻生育后即外出劳动,常由丈夫卧床看护孩子。诸部岁卖马与官,或以马外出通商贸易。凡他人过其境,必取货物以为路费。官府常赐盐、沮帛诸物以为安抚。旧传当地山僚各以其生活习俗的特点为名,有飞头僚、凿齿僚、鼻饮僚、白衫僚、花面僚、赤谚僚等20余种,宋时,邕州右江西南一带山僚已增至百余种。以上情况表明,宋时随着各地区的僚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平衡,其生活习俗亦渐大异,故在称呼上也逐步有了明显的区别,已开始各自分化为一些单一的民族。如广南僚族多为今壮族、水族的先民,湘黔僚族为今仡佬、侗、布依诸族先民,川滇诸僚则为今彝族等的先民。由于宋代僚族遍布西南各地,因此当时亦常用以泛指西南众少数民族,如“蛮僚”、“夷僚”等。 中国南方古代民族名。为百越的一支,与俚、濮等杂处,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从汉至唐,有乌浒人、俚僚、蛮僚、守宫僚、南平僚、鸠僚、夷僚等众多支系和名称。宋代,在今广西境内的部分已改称僮(今壮族),其余的多融合发展为今西南地区的一些民族。近代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族和仡佬族与其有渊源关系。有时也指今西南的少数民族。有穿统裙、纹身、鼻饮、凿齿等习俗。住干栏式建筑。崇尚铜鼓。人死后实行悬棺葬。部分有猎头习俗。 古族称。秦汉至清时的南方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今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广东西部、越南北部、四川、贵州等地皆有, “僚者盖南蛮之别种, 自汉中达于邛归,川洞之间,所在皆有”。较早记载僚者有《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三国志?蜀志》等,《华阳国志?南中志》、《晋书?李势载记》、《北史?僚传》等史书亦载。汉时曾为??郡的主要居民之一。三国时,??、兴古(今云南文山州、红河州一带)等郡僚人反,蜀汉马忠令张嶷率兵征讨,招降2000人。成汉主李势在位,政治腐败,苛虐民众,招致僚人反, 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等地,众至十余万,大举入蜀。蜀地震动,始有大量僚人居。有鸠僚、乌武僚、俚僚、守宫僚、夷僚、蛮僚、南平僚、土僚、飞头僚等称。今西南地区的傣、侗、壮、布依、仡佬等民族与其有历史渊源关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