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僧伽罗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僧伽罗人分类:【文化精萃】 斯里兰卡主体民族。人口1100万,操僧伽罗语,有2500多年的文字史。据《大史》所载,公元前六世纪印度北部梵伽国公主与一雄狮结合,生子辛诃巴忽,辛诃巴忽的长子维杰耶率领700随从到兰卡岛来殖民,与土著“魔族”公主顾维尼结合后繁衍为僧伽罗族。“僧伽罗”是“狮子”的意思,因其祖先是一雄狮故名。中国古籍中也称这个国家为“狮子国”。实际上,这个民族应是北印来的雅利安人和岛上土著居民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也属于印欧语系,和北印诸语近似。公元前六世纪建国以后,在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一直和印度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德国学者盖格认为,斯里兰卡文化是印度文化的一个分支。这是斯里兰卡文化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从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荷兰、英国相继入侵斯里兰卡,因沿海平原地区首先沦为殖民地,中部山区直到1815年还保持着独立,所以沿海地区僧伽罗人和中部高原僧伽罗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差异;中部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沿海地区则受西方影响较深。1948年独立以后,两种文化又渐趋接近。僧伽罗人分为高低不同的许多种姓。其中以“高维”(农业劳动者)最高,以“罗迪”(贱民)最低。大都信奉上座部佛教,两千多年来斯里兰卡一直是一个有名的佛国。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等无一不打有佛教的烙印。正是因为佛教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僧伽罗人平和忍让、乐善好施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译“僧诃罗人”。斯里兰卡主体民族。大部分聚居在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西部、西南部和中部山区。1098.6万人(1981年)。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与印度北部各民族近缘,民族形成过程中混入大量达罗毗荼血统。前五世纪自南亚次大陆北部移来,征服土著后建国,中国史籍载称“师子国”。前三世纪中叶皈依佛教后, 对东南亚佛教文化有重大影响。十六世纪开始历受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统治。1948年独立。有低地僧伽罗人(Low CountrySinhalese)和康提僧伽罗人(KandyanSinhalese)之分,前者居住沿海平原,较早受殖民统治, 后者在外强占据沿海期间曾保持独立, 保留较多古风习俗。种姓制度不甚严格, 最高为瞿维种姓(Govigama, 耕种者), 最低为罗陀(Rada,洗衣者),下又分若干亚种姓。操僧伽罗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信小乘佛教,崇拜印度教神碉,上层信基督教新教。人死火化,余烬盛陶罐安放,因火化昂贵, 村民有转向土葬趋势。以种植园单一出口经济为主,栽培茶叶、橡胶和椰子,小农一般种水稻以及可可、咖啡等经济作物。文化普及, 成人受教育率达85%。文学艺术有较高造诣,雕刻、建筑和绘画尤为突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