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儒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儒家分类:【文化精萃】 由孔子创立并被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奉为正宗的一个学派,先秦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礼乐,尚仁义,重“亲亲尊尊之恩”,行“忠恕”、“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重视礼义教化,奉行德刑兼施,以刑辅德的方针。战国时期儒家分裂为8派,互相攻击,以孟子为代表的和以荀子为代表的两派影响最大。在西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里,儒家学说几经改变形态。但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统治思想;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主要是在儒家内部进行的。从董仲舒、韩愈到程(颢、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孟子的唯心主义传统。从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到张载、陈亮、叶适、王廷相以至王夫之、戴震等人,主要是继承和发展荀子的唯物主义传统。两派对孔子则各取所需,共奉为圣人。儒家学说统治中国达2000多年之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 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其学说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学说主要崇尚“礼乐”、“仁义”,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提倡“忠恕”、“中庸之道”。战国时,儒家一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荀子)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八派之中,以孟子、荀子两派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被奉为至尊,此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学派。为适应各时期封建统治阶级需要,儒学逐步融合法、道、佛家思想,形成封建专制主义的宗法思想体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其理论经董仲舒、韩愈、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诠释、发挥,演绎出各种应时之说,于是儒学理论体系更趋庞大、系统。但在其内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持续不断,使其学派及学说均呈现出复杂的多元性。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2000余年,其经典被封建统治阶级奉为最高教条,实为中国封建文化之主体,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儒家思想渗透旧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甚至流传海外,其影响极为深远。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儒最初泛指一切 “术士”,据《说文解字》: “儒,柔也。术士之称。”大概因为 “术士” 不象武士那样孔武有力,表现出一种文弱迂缓的神气,故被人统称为“儒”。孔子博学多艺,而且温良恭俭让,算得上是典型的 “儒者”。但孔子并未自称为 “儒”或“儒家”,据郭沫若考证,在孔子时代,“儒” 并非尊称,恰恰相反,“儒”是墨家对孔门的鄙称,后来相沿成俗,就成了孔门的学名。也有人认为,“儒” 在孔子时代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因孔子熟悉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礼仪,故被人称为 “儒”。无论如何,“儒” 或 “儒家” 都不是孔门自家挂上的招牌,而是门外人给取的名号,叫来叫去,连孔门自家也不得不认可。儒家和儒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道家和道教一样,不能完全划等号。简单地说,儒教是历代王朝尊奉的国家宗教,而儒家则是在儒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政治伦理学派。传统目录学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儒教经典及注经之作属经部,而儒家著述 (如 《荀子》、《朱子语类》等)则属子部。从孔子开始,儒家的历史延续了两千多年,而且在海外至今仍有传人 (新儒家),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奇迹。基本原因就是,儒家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这一固有的价值系统就是人伦,孟子曾经概括为“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儒家概括为 “三纲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和仁、义、礼、智、信。现代学者概括为伦理本位主义。历代的儒家之学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的。儒家注重社会和人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用西方哲学术语说,就是注重 “此岸”。这一入世精神,从孔子开始就成为儒家的学术传统。孔子首开私家讲学之风,但其目的并非培养 “象牙之塔” 中的学者或书生,而是造就各类社会人才,主要是政治人才。据 《论语?先进》载,孔子曾说其门下的弟子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只有文学一科才以熟悉古代文献为看家本领。汉代以后,儒家更是以 “经世” 为心,故古代有 “儒臣” 和 “儒将” 之说。显然,从个人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绝非埋头故纸堆的迂夫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英、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或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等。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儒家才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和社会生活,而成为高等学府纯学术研究的对象。《汉书?艺文志》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从学术传授的形式说,儒家的特点是以传经的方式来传道,即通过传授六经来传授其 “修齐治平” 的思想。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所谓三代文化就是儒家所传六经,汉王朝因宗经而尊儒,儒家从此就交上了好运,成为官方哲学。尽管如此,儒家之学却并非死水一潭,而是中华历代思想精英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学术文化传统,儒家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随时代变化而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与学派,如通常所说的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等等,而其中又是门户林立,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要想简明扼要地描述历代儒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是非常困难的。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儒家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及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产物,而且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故 “孔家店” 始终打而不倒,现代新儒家甚至有所谓 “儒家资本主义” 的说法,而且预言下一个世纪,儒家将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之后,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大发展。事实上,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而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 创于春秋末期以孔子为宗师的重要学派。儒,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孔子早年曾以“相礼”为业,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年聚徒讲学,弟子日多,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后世把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称为“儒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基本勾画了儒家的概貌。儒家为先秦时期较大的学派,被列为“九流十家”之首。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在政治上继承发挥了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倡导“德治”。强调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伦常秩序。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提倡以“仁义”、“中庸”、“忠恕”等为行为准则。孔子思想为后世儒家学说奠定了基调。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和乐正氏之儒。儒家各派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阐释不尽相同,相互间亦有激烈的争论。自秦始皇“焚书坑儒”至汉初,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期,汉武帝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采纳了董仲舒进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的主流,在中国思想界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儒家学说在秦以后的漫长封建社会里经历了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两汉时期,儒家说经、注经之风盛行,形成了以刘歆等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谶纬之学”两派。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在汉代被系统化为“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基础。魏晋时期,儒学衰落,以王弼、何晏思想为代表的玄学,用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解释儒经,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探讨,援道人儒,一扫汉代经学的繁琐神秘形式,更侧重于学理上的抽象思维。唐代,佛教的兴盛使儒学受到冲击,韩愈以儒学的承传者身份,倡言儒家“道统”说,列引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先圣”,编制成一套师传系统,同佛教的法统相抗衡。宋明时期,儒学在批判和吸收佛、道思想的过程中,发展为理学,突出的是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哲学上前者是以“理”为宇宙本体的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以“心”为宇宙本体的主观唯心主义。另外,还出现了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主“气”派。明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牙,儒家思想开始衰微。明末清初,儒家内部一些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对儒家思想展开了批判。清末新学兴起,儒家思想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进一步批判。至1919年“五四”运动,终于结束了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独尊地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来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儒家在整理、保存、阐发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注重道德修养的主张,积极入世的态度,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爱国精神等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思想中也有种种消极的内容,如宣扬愚忠愚孝,歧视压抑妇女,重道轻艺等等,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起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又说其学说“游文于六径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最为高”。主张“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致”、“王道”,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先秦时儒家是百家中较大的学派,战国时期,内部分为八派,即“八儒”,荀、孟两派最为重要。秦及汉初一度消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随着历史的变化及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发展变化。两汉时有以董仲舒、刘歆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和谶纬之学,魏晋时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时有韩愈为排佛而提倡的儒家道统说,宋明时有兼采佛道思想的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清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中叶之后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辩。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而丧失统治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上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文化主体,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但近代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末由孔子创立而崇奉孔子的重要学派,先秦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派。《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掌教贵族子弟的教官)。又注:“师儒”之:“乡里教以道义者”。故儒本为教人以道德学问的教官。后以其讲求道德、学问之意而成为孔子学派的专称。其主要内容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战国时期,儒家分为8派,互相论战,其中主要是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正宗,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历代儒家总是从孔子的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学说来,如两汉的经学及谶纬之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汉学和宋学等。但儒学一直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一直在儒家内部进行。董仲舒、韩愈、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主要继承孟子唯心主义思想;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陈亮、叶适、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人主要继承荀子唯物主义思想。两方面对孔子学说均各有所取,共同奉为圣人。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亡,儒学作为独尊的统治地位才最后结束。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对陶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作出过光辉的贡献。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便越来越显示其消极作用的一面。其中既有糟粕,更有精华,必须予以正确的批判继承。 中国历史上绵延最久、影响最大的学派。春秋末期孔子创立。《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其学以“仁”与“礼”为核心,推行“忠恕之道”,倡导“孝悌”之行,以“中庸”为基本的原则与方法,政治上提倡“德治”,行“仁政”,讲“王道”;重视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注意教育与学习。先秦时期,为显学之首要,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乃居于独尊之地位。唐修经书,宋倡理学,均以儒家学说为治国安邦的理论依据。其主要代表人物,先秦有孔、孟、荀,西汉董仲舒,东汉郑玄,宋明有二程、朱熹、王阳明,清代则有朴学大师们。作为儒家主要典籍之《六经》,亦经历代《传》《注》,如滚雪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主体;研究、注疏儒家经典的“经学”亦贯串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参见“经学”。)儒家,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