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儒林外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儒林外史分类:【文化精萃】 长篇小说。清吴敬梓作。约于1750年前后写成。现存最早刻本为嘉庆八年(1803)的卧闲草堂本,56回。但据清末金和等人记述及鲁迅推断,原版本应为55回,最后一回系他人伪作。小说以描写封建社会中各类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内容,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与黑暗,对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下层人民的灵魂的扭曲,都进行了揭发与讽刺。同时运用传统的讽刺艺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摆脱传统小说的才子佳人的俗套,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角与完整情节,只靠对人物性格的刻意描写,人物与事件的前后呼应以及不断呈现的生活状态的描写,收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开创了用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对晚清的长篇小说影响特别显著。和比它稍晚的《红楼梦》一同标志着我国长篇小说的成熟。并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名著。目前通行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校订本。 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嘲笑了各种醉心利禄、虚伪无耻的封建士子,对封建社会道德观念与吃人的礼教作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起古典讽刺文学的丰碑。全书语言纯净精练,时杂机智、幽默,常用成语、口语、歇后语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刻画了周进、范进、汤知县、严贡生、胡屠户、牛布衣、匡超人等一系列鲜明的反面典型。对于王冕、沈琼枝、倪老爹、荆元等自食其力、不畏强暴的人物,则予以尊重与同情。作者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纯儒”身上,反映出其思想的局限性。全书结构“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长篇小说。清吴敬梓作。常见版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会校会注本。小说的中心思想是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功名富贵、反对礼教,真实地勾勒了封建社会末期儒林中的百丑图,无情地撕破了士大夫迂腐、昏聩、丑恶、堕落的面目,深刻地剖析了他们热中功名、利欲熏心的肮脏灵魂,同时也旁涉了儒林之外庸俗的思想与风气。作家在鞭挞黑暗的同时,并不悲观厌世,尽量发掘美好的东西,把理想寄托在杜少卿、王冕、虞育德等人身上,对于自食其力、蔑视权贵、不拘于礼法、不流于世俗的人物,则加以尊重和同情。小说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像是由许多短篇小说串连而成的,没有主干人物,然而有明显的主线贯穿,即反对科举、反对功名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作,笔锋犀利,往往刺入被讽刺人物内心世界的最深最痛处,把其肮脏的腑脏挑开,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作家善于择取生活中最能反映本质的事件,采用准确的又是夸张的、白描的又是讽刺的语言加以表现,使读者在笑声中领略作品的内涵。但作者在批判黑暗的同时,仍把理想寄托于某些“纯儒”身上,有的地方还宣扬了封建的忠孝节义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