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史分类:【文化精萃】 明朝宋、王祥等撰,是一部按本纪,志表,列传的体例编纂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210卷。本纪47卷,纪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等14朝的历史,直至顺帝。其中多载诏令奏疏;除顺帝纪外,多取材于实录。志58卷,其中《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等志,取材于元朝虞集主编的《经世大典》,内容比较丰富,充实,详记了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典章礼.表8卷,列传97卷。《元史》由于仅用一年编修完毕,仓促之间难免有疏漏,错误、详略不当之处,但它仍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书名。正史“二十四史”之一。明代宋濂等撰。210卷。计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元太祖初立(1206)至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160余年历史。纪传体。成书于洪武二年(1369)至三年(1370)间。是书本纪除顺帝一朝外,均为现已失传之元代列朝实录摘抄。表、志基本采自文宗时官修《经世大典》。列传除据元朝官修后妃功臣列传外,另参考私家家传、神道碑、墓志铭等,故保存重要原始资料颇丰。志以天文、历史、地理、河渠四志材料最为珍贵。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五志材料最为具体,是研究元代历史之基本资料。但成书仓促,纰漏甚多,对《元朝秘史》等重要资料均不曾搜集利用,故历来遭学者讥议,后不断有人企图重修,先后成书者有明人胡粹中《元史续编》,清人邵远平《元史类编》、魏源《元史新编》,近人屠寄《蒙兀儿史记》、柯劭?(mín民)《新元史》等。 最草率的正史。明宋濂等撰。宋濂 (1310-1381) 是明初文坛领袖,深得朱元璋宠信,朝廷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被誉为 “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登基的次年,在缴获 《元十三朝实录》后,即下诏修 《元史》,并且要求: “文辞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苟善恶了然在目,庶劝惩有益于人。” 宋濂出任总裁,召集当时的天下名士,“二月开局,八月成书”。尽管后来又花了五个月时间来补修元朝末代皇帝 (顺帝) 的史事,但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便完成这么浩大的修史工程,却令人叹为奇迹。不过,《元史》 的问题也最多,后代史家指出其中草率致误的错讹,有时令人啼笑皆非。如耶律楚材本是元太祖、太宗两朝的重臣,而《元史》 竟将他列在元末的余阙等人之后; 速不台和雪不台、完者都和完者拔都、石抹也先和石抹阿辛,本为一人,《元史》都误以为二人而分别立传。更有甚者,《元史?脱脱传》 叙述六合之战,竟称朱元璋的军队为 “贼”,这在当时可是非同小可的。造成这些错误和疏漏的原因,一是朱元璋急于成书,史臣仓促应付; 再是参加修史的人,包括总裁宋濂,虽然是文章高手,但都不是 “史才”; 三是元代史料的简略贫乏,蒙古统治者对自己的历史并不十分重视。总之,《元史》是一部仓促上马而又草率完事的 “急就章”。故在明代,就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补充修正。而在清代,更有不少学者另起炉灶,重修元史,如邵远平的 《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曾廉的 《元书》等。中华民国九年,前清翰林柯劭?总结明清至近代元史研究的成果,独力完成二百五十七卷的 《新元史》,由当时的总统徐世昌作序,明令公布,列为 “正史”。这就是“二十五史” 的由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还特授柯氏文学博士学位。但《元史》 毕竟是官修正史,其地位还是难以取代。 书名。明代官修,以李善长为监修,先后参与者30余人。210卷。本书初刊于洪武三年(1370)。后有明南、北监本,清殿本、百纳本及197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纪传体史书。记铁木真称成吉思汗至元顺帝北亡(1206―1368)160年间蒙古帝国和元朝历史。为研究元史的基本史料之一。其中涉关东地理、民族、风俗,记事者颇多,如记元初军民万户府,以及开元、肇洲、拉林、水达达路等地所居各民族情况等。 书名。明宋濂等撰。210卷。1369年、1370年分两次修成。凡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述了上起元太祖成吉思汗,下至元顺帝160多年史事。多取材于元历朝实录、《经世大典》等大量原始资料,保存了不少现已佚失的史料。但由于仓促成书,不能更广泛搜集和运用其他资料,修纂中无蒙古、色目人学者,漏误较多。如列传有重出,译名不统一,年代、史实有乖误,文辞也欠斟酌等。明刻有洪武本,清乾隆四十六年殿本、道光四年本。后有各种翻刻影印本,其中以1935年商务印书馆合配影印洪武本、南监本的百衲本较好。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铅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