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安西王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安西王府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西安城东北3公里处,呈南北面的长方形,周长2.28公里。初建于元至元十年(1273年),地处右首原之余脉,东临?河,与唐大明宫在同一线上。1272年,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刺为安西王,镇守关中,次年修建华丽的王府――安西王宫。元人称之为“斡耳朵”。蒙古语中为宫殿营阵之意,土耳其语中为宫殿城部之意,辽史译为宫,元史译为行帐,或行宫。当地群众称其为“达王殿”。民国时陕西省学者对王府遗址进行过实地考察,并著有《西安斡耳朵考》一文。其文认为,元安西王府的范围在当时西安以东,包括19个村庄,即如今的杨家庄、三府湾、康家村、李家村、胡家庙、孟家街、秦家街、东十里铺、新家庄、朱家崖等,当年在孟家街西北的一座关帝庙中有所小学,名为“斡耳朵小学”。田家街为宫之正门,尹家街为宫之东门。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于1275年出游这里,目睹了安西王府的风貌,他写道:“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上,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里。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此。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1957年,中科院考古所对王府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测,结果证明:城基保存完整,平面呈长方形,四角有角楼,有东、西、南三门,东西二门对称。南门基宽14米,门道宽12米。城中央有一宏大的夯土台基,高出地面2―3米,南北长约185米,东西宽约90米,是宫内一处宫殿的遗址。夯土台基上出土了五块铸有阿拉伯数字的方形铁板,长宽各约14.2厘米,厚1.5厘米,据专家考证,是阿拉伯数码字的幻方,也是我国数学上应用阿拉伯数字最早的实物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