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明清以来宁夏民俗文化的变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元明清以来宁夏民俗文化的变化

分类:【中国民俗】

元灭西夏后,原西夏遗民消失,元政府除在原西夏故地驻守大批蒙古兵外,又大量从全国各地陆续向宁夏迁徙人口,造成了宁夏人口的一次大更新。在这些迁来的人口中,有多民族成分的人员,也有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当时被称为“回回”的回族先民。

回族入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安史之乱”时,唐向大食国(今阿拉伯)借兵平乱,平乱后,就有部分大食兵留居灵州(今宁夏灵武一带)。自唐至宋,穆斯林商人、军士的踪影也常在宁夏出现。元代,大批穆斯林军士、工匠来到中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住宁夏。而且在元驻守宁夏的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信仰了伊斯兰教。他们和兄弟民族一道,屯垦定居,繁衍生息,共同开发这块土地,使回族人口逐渐繁盛了起来。

元亡以后,明朝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需要出发,又将宁夏北部的人口进行了一次大迁徙,把原有的大部分人口迁往关内,五六年后又从中原、江南等地陆续迁进了新的居民。在这些迁来的人口中,回族仍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明政府的大迁徙中,有大批回族人以归附士达的身份被安插到宁夏,加之不断迁徙来开发、屯垦的回族人,宁夏便成了回族的聚居点。自明至清,回族人已遍布西北大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给朝廷的奏折中就写道:“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又从全国各地调来了大批的回、汉各族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士。宁夏成了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方。

宁夏的土生民族除回族、汉族外,还有满族。满族入居宁夏是最晚的。清雍正年间,由于宁夏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朝廷为加强宁夏的军备,派遣约5000人的满族骑兵来宁夏驻防,后又从吉林、黑龙江一带迁来了满军的家眷,连同工匠,共1.2万余人,是为今天宁夏满族的祖先。其后,满军虽屡有调动,但一直在宁夏聚居,成为宁夏一个人数较多的土生民族了。

元明清以来宁夏的民俗,在宁夏地方志书上也有大概的记载。大略为“性勇锐,尚畜牧,信释重巫,明初徙五方之民于此,风俗不纯”(《一统志》)。“川原辽阔,人民稀少,尚武务农,重巫重释。”(《平罗新通志》)“本杂羌戎之俗,后周迁江左之人于此,崇礼好学,习俗相化。”(《灵武戎宇记》)“汉回杂处,风气刚劲,民性纯良。”“山川雄壮,民性健劲,汉回分教而性情无甚差等,耕殖而外多务畜牧。”(《镇戎新通志》)“居室惟公署宦族覆瓦,民家皆板屋覆以土,犹秦风之遗,中堂供先祖或悬佛像。”“食主稻稷,间以麦,贫者饭粟,中人之家,恒以一釜并炊稻稷,稻奉尊老,稷食卑贱。”“衣布褐,冬羊裘,近世中家以上,多袭纨绮矣,女服尤竞鲜饰。”(《旧府志》)

这是对自元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汉族民俗的大致描述。对在宁夏生活的蒙古族的民俗,也有简略的记载:“人性好勇,不适农业,以游牧为本,以病为辱,病则烧石自熨,有征会,刻木为信,随畜荐居以毡为庐,以马头为绝品,贵者食之,上下山谷,疾如风雨。其近边者,濡染华风,间有筑室而居,且耕且牧,其畜牧以马、牛、羊为主,骆驼、驴次之,兼畜猪犬,伺夜者曰守犬,驰猎者曰猎犬,其人均奉喇嘛教。”(《新通志》)

对于回族风俗,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勤苦洁净,不染烟酒,有尚武精神,喜负贩,近多业农焉。婚姻无贫富,必择良善,使媒妁通言,问名籍,立主亲,以纳聘礼为定,遂延教长书婚。丧葬,富贵贫贱一也,治椟造舆穿圹而葬,不看风水,不择时日,三日必葬。既葬之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及生殁之年,均行祀典,以游坟诵经施财散谷为要也。等等。

以上这些记载,基本反映了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宁夏主要民族的基本民俗,但只能是个大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宁夏人民的民俗又有新的变化发展,而且呈现出十分丰富的特点。关于宁夏民俗的情况,我们将在下面各章中予以详细的介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