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习俗分类:【风俗文化】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元代官式建筑继承金代传统,很多地方仍有宋式的特点,但用材的等级降低,故比宋式显得梁柱偏细,斗?偏矮。永乐宫、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可为代表。地方建筑各有特色,北方多用圆木做梁及内额,构架灵活,风格粗犷,如赵城广胜寺下寺大殿;南方则延续南宋特点,构架精整,风格秀丽,如上海真如寺大殿。元代疆域广大,西藏、新疆建筑风格传入内地,同时也传入中亚、西亚一些建筑风格。实物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居庸关过街塔和福建泉州清净寺。内地建筑也对少数民族区有所影响,西藏日喀则夏鲁寺的斗?及构架就有明显的元代风格。此期城市建设上的最大成就表现在元大都和明北京城。大都建于1267年,平面矩形,内包皇城、宫城。宫城在中轴线偏南,太庙和社稷坛在城之东西部,宫城北钟鼓楼之间为商业街,比附了《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特点。皇城之外用棋盘形街道划分为纵长的矩形,其间布置横向联排的巷――胡同,做为居住区。元大都是继隋唐长安、洛阳以后第三个按规划平地新建的巨大都城。 明代时期:明初建都南京,宫廷建筑摒弃元官式而继承苏、浙地区南宋以来的传统形式,永乐建北京时传到北方,成为明代官式。同时元代地方风格的建筑仍在官式范围之外继续着。1420年明新都北京建成。它在元大都原址上稍向南移,街道横巷基本上沿袭大都之旧,皇城、宫城及宫殿则全部新建,1553年又加建了南外城。明北京城有长近八公里的南北中轴线,二十余座城门、宫门、宫殿和钟鼓楼建于其上,气势极为宏大。明宫殿全用楠木建成,屋面满覆琉璃瓦。明初,朱元璋曾定建筑制度,王府、衙署、官民住宅均按不同级别做出规定,通令执行。此时重要的州府县城的城墙都用砖包砌,修建城楼,建设规模非常巨大,现存各州县城及其中的衙署大多是在这时期形成的。明中叶还修筑了万里长城,有些段落用砖石包砌,蜿蜒于山岭间,是极为艰巨险峻的巨大工程。明代建筑存者尚多,较珍贵的是一些住宅,反映出不同的地方做法和风格,如山西丁村、安徽歙县。明后期造园之风大盛,并出现了理论和技术专著――《园冶》。 清代时期:清代官式建筑是明代的延续与发展。1733年颁布的《工程做法》,基本上概括了明清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后代称为“清式”。清式建筑以斗口为模数,便于计算。梁柱结合简单,斗?变为纯装饰构件,外观较宋式谨严,虽构架类型较少,但标准化程度高,便于大量预制及施工。清代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造园上,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三海,承德的避署山庄在宋、明两代造园基础上,吸收南北名园之长,气象恢宏,景物富丽。南北各地的私家园林也蔚然兴起,而以江浙诸园之曲折幽邃为最胜,达到造园艺术的高峰。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