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先秦国内的葬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先秦国内的葬俗

分类:【风俗文化】

商代: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型制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中字形墓”和“甲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甲字形墓的墓室,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的一般墓葬,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余平方米,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代较大规模的墓葬,都有木材筑成椁室。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其余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尸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等。

商代丧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和各种勤杂人员。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

王陵和一般的贵族墓,有时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们可能是供祭祀用的,类似后世的所谓“享堂”。

西周春秋: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诸侯、贵族的大墓,有是的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仅在墓底设腰坑。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周代的棺椁型制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其中以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毁,七鼎配六毁,五鼎配四毁,三鼎配二簋,亦有明确的规定。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

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西周已经有了合葬的形式,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型制更为普遍。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战国: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墓葬的型制上也发出了变化。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大型墓葬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余米。在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型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大型墓葬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墓,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河北省随州曾侯乙墓,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

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簋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鬲、盒、罐、瓮等日用品。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尸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8 22: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