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锋派电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锋派电影分类:【文化精萃】 本世纪初叶发源于法德两国的大规模电影艺术创新运动,一次对电影艺术本体的探索与实验活动,与欧洲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如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并行。先锋派电影艺术家将电影与绘画、音乐、诗等艺术进行形式类比,一方面想使电影同绘画、音乐等艺术相结合,一方面追求诗的、音乐的、节奏的纯电影。他们以极高的探索热情,不断开拓电影的新的可能性。1932年,法国先锋派重要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曾指出:人们可以把运用纯视听手段进行探索的影片称为先锋派电影。它既以自我为中心,又关注着人类进步。 先锋派电影流派纷繁并相互交织。1919年至1924年约为法国印象派电影时期,是艺术上的发现时期。该流派亦称第一先锋派,藉此与以后的先锋派电影相区别。其代表人物有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马赛尔?莱皮埃、阿倍尔?冈斯、让?爱浦斯坦等。该流派理论家、启蒙家德吕克曾提出“上镜头性”理论,希望用全新的、未曾使用过的语言创作,希望二十年代电影能同印象派绘画一样成为一个电影流派。这一时期的电影倡导标新立异。艺术家们分别对电影的节奏、运动及各种视觉手段进行大胆探索,或强调明显的主观性(上镜头性),或突出唯美的诗意,或表现无声的音乐。新流派各种探索相互交融,产生了一批最有吸引力的杰作(见《印象派电影》条)。 此后的先锋派电影主要受文学和绘画上的达达主义影响,热衷于研究抽象化造型的美和节奏,或表现具体物体的立体形状、结构、几何图形,或表现抽象的线条,迷醉于光线、节奏、运动等纯电影形式。一批现代主义画家相继加入电影行列,如法国立体主义画家费尔南?莱谢尔,瑞典达达主义画家维金?艾格林,德国现代派画家汉斯?里希特和华尔特?罗特曼等。他们把绘画与音乐上的抽象主义运用到电影创作上,专门追求各种图形与线条之美。代表作有德国先锋派导演艾格林的《对角线交响乐》(1923),里希特的《节奏21―25号》(1921―1926),罗特曼的《作品1―5号》(1923―1926)等(参见《抽象电影》条)。 法国先锋派导演信奉达达主义美学原则,而且更多是选取具体物件或人的动作形态作为影片题材。如莱谢尔的影片《机械舞蹈》(1924)是法国抽象电影与达达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最著名的达达主义影片是雷内?克莱尔根据画家和诗人皮卡比亚的电影剧本导演的《幕间节目》(1924)。影片引用了达达派对诗的概念及其所惯用的离奇的隐喻,惊人的效果与神秘的手法,内容互不相关,亦无逻辑。达达主义影片带有淡淡的讽刺与幽默,具有对传统艺术美学的挑衅性,并企图证明传统美学观只是纯粹的偏见。该流派的著名影片还有美国摄影师曼?雷于1923年拍摄的第一部达达主义影片《恢复理性》(取其反义),以及《贫血的电影》 (马赛尔?杜尚,1926)、《午前幽灵》(里希特,1928)等。 同时期,一批来自诗人与音乐家的法国先锋导演,提出纯电影观念,主张抛开叙事逻辑和物质现实,追求一种超越镜头、胶片的新的力量,倡导者亨利?修麦特于1926年拍摄了《纯电影的五分钟》,杜拉克受德彪西的音乐的启发,拍摄了《阿拉伯花饰》(1929),实践了她1925年曾提出的理论:“大家所渴望创作的完整的电影是一种由节奏性画面构成的、由艺术家的感觉配置的、投射在银幕上的视觉交响乐。”除上述影片外,他们的著名作品还有《上镜头性》(爱浦斯坦,1924)、《机械的上镜头性》(格莱米永,1924)、 《第927号唱片》 (杜拉克,1929)等。 此后,法国先锋派转向超现实主义。主要表现梦幻、潜意识,或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其特点是摒弃抽象化,注重形象的准确与鲜明,运用各种电影光学技巧、平行与交叉剪辑、隐喻象征手段,对人类的心灵领域进行新的探索。代表作有杜拉克的《见壳与僧侣》 (1926),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黄金时代》(1930),让?谷克多的《诗人之血》等(参见《超现实主义电影》条)。 另外有一些导演属先锋派边缘人物,如让?格莱米永(《海滨灯塔》,1927),阿尔倍托?卡瓦尔康蒂(《只有几小时》,1926,《小莉丽》,1928)等。 早期先锋派电影运动一直伴随着积极的理论探讨,许多电影导演都曾发表过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见解。他们是西方电影史上第一批自觉的电影理论家。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1919),杜拉克的《完整电影》(1927),《电影――视觉的艺术》(1928),爱浦斯坦的《电影,你好!》(1921),《从埃特纳山上看电影》(1927),冈斯《画面的时代来到了》(1927),慕西纳克的《论电影的节奏》(1923),莱谢尔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物》(1926)等。 先锋派电影于20年代末转向纪录电影。其间曾受到苏联电影学派的深刻影响,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等苏联电影大师的影片使他们认识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蕴含着比抽象几何图形丰富得多的诗意与内涵。遂将目光转向现实与社会。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让?维果的《尼斯的印象》,影片充满激烈、尖锐的社会讽刺与浓郁的诗意,是维尔托夫理论与布努艾尔式的超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其他著名纪录电影作品有约里斯?伊文思的《桥》、《雨》,基尔沙诺夫的《秋雾》等。 30年代初,先锋派电影运动基本宣告结束。先锋派电影不仅意味着世界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革新,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激发了人的无限想象力与创造力,哺育了一代有天才的电影艺术家。这一运动给后来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