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孜尔千佛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克孜尔千佛洞分类:【文化精萃】 又称赫色尔石窟,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处。窟凿于木扎特河河谷北岸的悬崖上。开凿年代可上溯至东汉,下限迄于唐 (一说自南北朝至元)。现存共236窟,仅74窟尚保存较完整的壁画,艺术风格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石窟后壁有不少古代龟兹文的题记,为研究壁画内容和绘制时代提供了主要依据。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 又名赫色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木扎提河北岸的悬崖上。始凿于公元3世纪,相继营造达11个世纪,以六七世纪时最盛。现已编号的约有236个洞窟,有拜佛用的支提窟和居住、坐禅用的毗河罗窟。现存1万平方米左右的精美壁画,内容、构图、笔法均有独到之处。题材丰富,以本生故事为主,17号窟顶绘有本生故事画38种,被称为“故事画之冠”,驰名中外。另有表现耕种、制陶、娱乐等场景的内容。早期作品的风格古拙粗犷,近于汉魏,后形成线条流利细密、笔法凹凸的独特画法,质感更加清晰。世称“龟兹’画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克孜尔”,维吾尔语“红色”之意。佛洞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的明屋达格山悬崖上。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保存有壁画5000平方米。题材主要为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石窟有供佛像作礼拜的支提窟,供僧徒修行的毗诃罗窟。其形制结构大致为中心柱窟和像坛窟两类。始建于东汉末期,至元代废弃,为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壁画多绘于中心窟主室、佛堂窟顶和四壁,大多采用菱格画形式,每一菱格绘一故事,内容十分丰富。第17窟所绘本生故事多达38种。第38窟绘有民俗画,有伎乐弹琵琶,抱箜篌,吹横笛等生动画面。第175窟绘有生产劳作画,有耕地、制陶等画面。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及中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位于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 背倚明屋达格山, 南临木扎特河与确鲁达格山。开凿于2世纪左右, 六七世纪处于鼎盛时期, 从9世纪开始衰落, 废弃于龟兹回鹘改奉伊斯兰教后的13世纪。现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窟形完整的有135个, 其中90个是支提窟, 45个是毗诃罗窟。目前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个, 壁画面积近1万平方米, 其内容以本生、因缘说法故事为主。壁画属水粉重彩画, 大都经过起稿、勾线、晕染和成色等过程。人物形象除采用墨线勾勒和色彩晕染相结合的手法外, 还用龟兹地区所特有的硬笔刻划出人体各部位的轮廓, 使画面增强了质感, 特别是晚期作品, 墨线运用已达到很高水平。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 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