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孜尔石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克孜尔石窟分类:【传统文化】 一作“赫色尔石窟”。在新疆拜城克孜尔镇东南七公里处。共二百三十六窟。为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约开凿于东汉末期, 在唐代废弃。窟中绘有大量精美壁画, 仅七十余洞中即绘有三千余平方米以上的壁画。特点是在菱形斜方格内绘以各种不同动作的人物或动物, 衬以奇花异卉和飞禽走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而每格又自成画面。内容以本生故事为主, 约有六、七十种,仅第17号窟顶即绘有三十八种之多,为世所罕见。壁画构图严谨,情节生动, 民族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浓郁,为研究新疆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为古龟兹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群,也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约10公里的明屋达格山崖上,绵延2―3公里。由于在明屋达格山中间纵贯一条苏格提沟,因而自然地将窟群分为沟西、沟内、沟东和后山四个窟区。南临木扎特河。已编号窟有236个,可看出窟形的有135个,其中有供僧众进行宗教活动用窟80个,生活用窟45个,还有一些用途待考的异形窟。在供宗教活动用窟中,有由前室(早期一般不具备前室)、主室和后室组成,前室多残毁,主室为纵券顶(有的作套斗、平拱、穹窿和椽子一面坡顶),后设中心方柱,柱前开龛塑坐佛像(中期以后有的窟在主龛上方又另开若干小龛,或四面开龛),龛外影塑山峦或绘壁画,龛左右开甬道通后室,形成右旋通道的中心柱窟。有主室高敞,中心柱前贴壁塑立佛像的大像窟,实际属于中心柱窟的一种。有主室为方形或矩形,顶作横券、套斗、穹窿和纵券的方形窟。生活用的僧房窟由入口甬道和位于甬道一侧的居室组成(早期在入口甬道内端又另设一小室)。居室为纵券顶,前壁正中开窗,室内只设简单的坑、灶生活设施。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窟,往往较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每组大体包括中心柱窟、方形窟和僧房窟,具有礼拜、讲经、坐禅和居住等多种功能,充分显示了龟兹石窟在窟室布局上的特点。 目前塑像多已无存,保存壁画有75个窟,完好程度在龟兹石窟中也是少有的。壁画内容主要为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几乎遍布所有中心柱窟主室券顶,其布局是,券顶中脊绘由日月神、风神、金翅鸟、蛇形龙和立佛组成的天相图,或其它含有天相之意的图像。两边券腹部以四方连续形式划分成众多山状菱格,每格绘一种题材故事,表现释迦牟尼佛前生种种行善牺牲的事情。据初步统计,克孜尔石窟本生故事题材多达百余种,冠于全国。此外,表现佛现世济众的因缘故事也极为丰富,其所绘部位和构图形式,虽然与本生故事相同,但两者画面大不一样。本生故事均不绘出佛像,有些以动物为题材的故事,甚至连人物都不出现;而因缘故事则一律作中间一坐佛,佛旁绘一二身有关人物或动物,颇异其趣。 佛传故事分两类。一类是描绘佛的一生传记,主要绘于方形窟主室四壁,从有关佛降诞事迹开始,按时间顺序,用六十幅画面,将佛的一生作了详尽地表现,犹如一本连环画。像这样完整的佛传画,为国内外所罕见。另一类着重讲佛成道后诸方说法教化的圣迹,即所谓的说法图,主要绘于中心柱窟、方形窟主室两侧壁。画面皆作中间为一形体高大的佛,佛两旁为听法信众,实际是因缘故事画面的扩充,所以又称作因缘佛传。其布局多为分层分格排列,一格一铺;或通壁绘几铺,不设区界,仅以人物面向区分。在说法图上端,一般都塑绘有一列天宫伎乐,数量之多,形象之优美,在龟兹石窟中首屈一指。 总观克孜尔石窟壁画,除少数晚期窟受内地大乘佛教影响绘出立佛列像和千佛壁画外,反映的主要是小乘佛教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也富有鲜明的龟兹地方和民族特色,为龟兹石窟的突出代表。从佛教在龟兹流传和壁画内容及其布局的变化来看,并参照碳十四测定的部分窟年代数据,克孜尔石窟始建时间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可谓我国石窟的先河;中期约在5、6世纪之际,晚期窟出现在8世纪前后。又有一些窟建成后,仅在粉壁上起了线稿,未及完成,耐人寻味,合乎逻辑的推想应是出于某种突发性的政治或战争原因而辍建,以至逐渐被废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