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里诺林裙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克里诺林裙撑分类:【风俗文化】 这一组漫画出版于1835年,作者意图表现对当时妇女所追求的巨大的钟形裙的讽刺。通过漫画可以看到,虽然华丽的造型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但它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据记载,穿着这种裙子的女性在出门乘车时,巨大的裙撑使她们在上下马车的时候都存在着跌倒的危险。 这种裙形是19世纪中期由法国兴起的时尚女装,它有多层由不同面料组成的重叠和饱满宽大的裙形,钟形裙要依靠裙撑来支撑。裙撑发明于16世纪,和紧身内衣相配合,塑造出了女性着装的奇特造型。19世纪浪漫主义的风潮使女性追求一种华丽的装饰效果,裙形也逐渐变大。此时,裙撑成为了女性不可缺少的时尚装备。 19世纪初的裙撑,多以金属环或多层布缝制而成,裙子基本呈较自然的钟形。随着裙围的不断增大,大钟形的裙子需要更多的支撑物。衬裙硬化和多层的衬裙是支撑裙子的主要方法。一层层的衬裙使裙子的重量相当可观。在夏季,厚重的衬裙带来的不仅是闷热,甚至还有卫生问题! 其后,人们又加入鲸鱼骨作为裙子的支撑。至19世纪50年代,棚架的裙撑再次兴起,成为当时最为时髦的19世纪克里诺林(Crinoline)裙撑。它的名字来自于其材质,在法语中,“crin”是马鬃的意思“lin”指的是和马鬃编织在一起的丝线,多为亚麻布和棉布。顾名思义,这种裙撑是用马鬃和亚麻布织成硬布后一圈圈套在裙撑圈上的。尽管裙撑要系挂在腰上,但是与厚重的多层衬裙相比显然轻便舒适得多,而这又给裙围的进一步增大提供了条件。在19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一种由弹性钢条制作的裙撑的出现,饱满的裙围也达到了极至。由于它制作起来较为简单,所以可以很快地制作成想要的裙形效果。19世纪60年代,这种裙撑是妇女追逐的时尚,以至讽刺杂志《Punch》称这种现象为 “裙撑狂热”(Crinolinemania)。只是,这种狂热非常短暂。 1830―1860年间,法国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一些女性纷纷到工厂做工。交通的便利也使人们出行方便了许多,贵族妇女的生活也丰富了起来,这使原本就不便于行动的裙撑,更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阻碍。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克里诺林裙撑和钟形裙便随着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也恰恰印证了19世纪30年代漫画家对它的讽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