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寨起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八寨起义分类:【地域文化】 明代广西忻城、上林一带的周安、思吉、落红、古卯、罗墨、古钵、古蓬、都者等八寨壮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洪武九年(1376年),马平的三都,上林之八寨,迁江的贺水一带壮民首先揭竿而起,明王朝派韩观调兵镇压后在八寨设立屯田千户所,霸占民田。永乐三年(1405年)迁江壮民奋起斗争,与大藤峡壮瑶民起义互相呼应。明成祖朱棣命令指挥徐佑、周鼎、刘纲往湖广、广东、贵州三司选壮士二万,与锦衣卫指挥程远相约于永乐五年至广西与韩观汇合,共同进剿。都督同知朱广、都指挥方政领兵攻融县、马平、罗城、来宾、迁江、宾州、上林等地,与韩观会师象州。但慑于义军英勇善战,明朝官兵历数十年不敢深入八寨,义军则四面出击。景泰五年(1454年)攻上林、武缘等地;天顺元年(1457年),义军万余人分兵攻武缘,直逼南宁;成化六至八年(1470―1472年),义军转战忻城、上林、宾州、永淳等地。朝廷震慑,令韩雍“拼力进剿”,围攻八寨,义军损失惨重,只得化整为零,散入高、廉、雷、肇、浔、梧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弘治四年(1491年),义军进击宾州。弘治六年,总兵吴山率兵征八寨,并将其地拨与思恩土知府岑瑛世守,瑛死再拨归顺州土官岑璋镇守,而收“以夷制夷”之利。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土目王受,田州土目卢苏起兵反,兵部尚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王守仁率兵镇压,平息后移兵征剿八寨及大藤峡,以六千多官兵土兵分三路偷袭八寨,义军奋战数月,牺牲惨重而撤离。三十三至三十四年(1554―1555年),义军先后两度攻入南宁。三十九年至四十年(1560―1561年)陷宣化,袭容县,北攻柳州、桂林,直趋湘西黔东,东入广东,发展到鼎盛时期。隆庆中,两广制置使殷正茂采取先抚八寨后进攻古田的策略,收买八寨商人肖绅,骗取寨老樊公悬、韦公良、石公庆、蓝公略、罗公印、黄公遨接受招抚。设立八寨长官司,立保屯兵,强征暴敛,民不堪苦而再次举行起义,捣毁司署,赶走长官司。广西巡抚吴文华檄令守巡道吴善、张俊征白山、永顺等土兵前来镇压。万历七年(1579年),两广总督刘尧诲、广西巡抚张任奉令征调广西土兵六万,募兵两万及广东、浙江兵三营,总共十万,分兵四路围攻八寨,义军分兵守隘,分路把关,被动防守,被逐一攻破而失败。延续两百余年的八寨壮族人民起义在中国农民革命史中,特别在壮族人民的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壮族农民起义。“八寨”系指广西上林、忻城一带的思吉、周安、吉卯、古蓬、古钵、都者、罗墨、剥丁(今属忻城县地) 8个要寨,均属壮族地区。明朝初年,朝廷曾在“八寨”设立屯田千户所,旨在镇压当地壮、瑶民族人民的斗争。因明廷屯军任意霸占农民田地,屠杀百姓,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激起当地壮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永乐三年(1405),“八寨”壮族人民聚众起义,将屯军驱逐。统治者诬之为“八寨之乱”。起义过程中,明军屡次发动进攻,却始终无法攻入八寨。八寨农民军愈战愈强,到景泰五年(1454),攻占了上林、武缘(今武鸣)等地,直逼南宁府。成化年间(1465―1487),转战于忻城、上林、宾州(今宾阳)、永淳(今横州)等地,岭南为之震动。明军无奈,乃采取“以夷制夷”政策,调令岑氏土官率领“?兵”予以镇压,并允诺攻入八寨的?兵可纵欲3日,以此作为诱饵。义军虽奋力抵抗,屡获胜利,但终因寡不敌众和部分头目的叛变,使起义于万历七年(1579)遭到失败。八寨壮族群众受到野蛮的蹂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