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思巴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八思巴字

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蒙古文字,亦称方体字。成吉思汗称帝(1206)后蒙古民族已使用畏兀儿蒙文。元代为使全国有一种统一文字,这种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蒙古语,还可以拼写汉语、藏语等各民族的语言,始祖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喇嘛(1235―1280)创制新文字。新文字于至元六年(1269)颁行,俗称八思巴字。由梵文、藏文字母演化而成,有字母41个(又说有42个),除元音、辅音字母外,还有专用来拼写其他语言的字母。这是一种音节文字。实际上主要用于官方文件,也译写过其他语言的书籍。当时畏兀儿蒙文仍通行于民间。元朝灭亡后,八思巴字不再使用,但保留下来的资料,对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的研究,以至汉语史的研究,都有很大价值。

蒙古汗国时期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文字母创制的蒙古文字,又称为国字。因为它曾被定为书写官方文献的正式文字,又称为蒙古新字,以与此前用畏兀儿字母书写的畏兀儿蒙古文相区别。八思巴,吐蕃国萨斯迦人,真名罗古罗斯,尊称为巴思巴,意为圣者,又译为八合思巴,发思巴,为bkhan贵族后裔 (

氏), 是吐蕃的大学者。 蒙古进入吐蕃时,八思巴与班弥怛应阔端邀请北上,代表乌斯藏各地僧俗归附蒙古,班弥怛去世后,八思巴任萨斯迦教派法主,1253年会见忽必烈于六盘山,受到极高尊敬,后以渊厚的学识批驳了道教的《老子化胡经》的论说。忽必烈即位,以他领袖天下释教,封国师,在他创制了八思巴字后又奉为帝师,并统治吐蕃地区。他有多种著述,思辩谋蕴,学识渊博。八思巴字制成于至元六年 (1269),这种字是在忽必烈的指示下进行创制的,目的是为了使蒙古汗国内广阔土地上的人有一种可以相互通用的文字,这种字的语音描写极其精确,号称当时的国际音标,这次文字的创制是世界人类史上智慧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事件。它使用了40多个字母,方形,自上而下书写、自右向左行,可以拼写当时的很多语言。但这种文字标音过于细致,始终作为国家公文文字存在,没能通俗化,元以后渐消失,未取代其他原有文字的地位。北元时期还应用这文字制作官方印玺等,15世纪后,蒙古也不再用这种字,现存的八思巴字文献很少,仅有二十几通碑铭遗存和一些钱、牌印等物上的刻字、少量藏、畏兀儿文佛教文献。抄本《蒙古字韵》 是八思巴文与汉文的对照字典,《事林广记》 中收入的《蒙大字百家姓》也是八思巴字与汉文对照的,这两种可能是当时的识字教学课本。

亦称“蒙古新字”、“蒙古字”、“方体字”。元代官方使用的一种文字。由*八思巴奉元世祖之命创制,至元六年(1269)颁行。有四十一个字母,其中辅音字母三十四个,元音字母五个, 介音字母二个。词以音节为单位分写, 上下连读; 无标点和声调。字体分正、篆两体。行款直书左行。曾作为国字, 规定译写一切 (七月二十八日察文字。主要应用于官罕仓有时分写来)方文件, 也译写一般 八思巴字书籍和转写汉文、藏文。通行约一百年,元亡后渐废。现存文献有碑刻、牌符、印章、钱钞、书籍等多种。

又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蒙古国字”、“元国字(书)”、“八思巴蒙古字”等。是元朝国师八思巴遵忽必烈之命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忽必烈于1260年即位,建元中统。特任八思巴为国师,命制蒙古新字,以替代原有的畏兀体蒙古文,顺言达事,译写一切文字。既能显示泱泱皇朝文治繁盛,又能使多民族国家文字统一、政令畅通。至元六年(1269)字成,忽必烈尊八思巴为帝师,并诏告天下:“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以其国字副之”。两年后定为“国字”。

八思巴字是拼音文字,有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的区别,每个字母表示一个音节。它直接来源于藏语字母“有头字”(dbu-can)。《元史?释老传》记其有41个字母,“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则以谐声为宗”。其书法主要有正体(楷体)和篆体两种,楷书字体方正,故又称“方体字”。行款为自左至右直行书写,以音节为单位。八思巴字的用途是“译写一切文字”,其中译写蒙古语和汉语是依据语音学原则拼写其语音的;而译写藏语和梵语则是用传统规则,即依其书面形式一对一地转写它的字母。从现存资料看,至少记录、译写了汉语、藏语、梵语和畏兀语等。但八思巴字并未如忽必烈皇帝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一种统一的“国字”。

由于元世祖忽必烈的积极倡导,八思巴字得以通行全国,尤其是颁降玺书、宣命札符、省部台院奏目和文册、官府文移、省部台诸印信、铺马札子等,一律需用“国字”。至元十二年(1275)设置蒙古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并规定随朝当值怯薛歹、必贽赤,限一百日内必须学会蒙古字。同时又在各路设“蒙古字学”,遣百官子弟入学,免其一身差役,或酌量授以官职,以劝勉学习国字。八思巴字大约通行了110余年时间,遗留下大量文物和文献。已发现的八思巴字,有元代官方文件、碑刻、印章、牌符、钱钞等,以及《萨迦格言》蒙译本残页、《蒙古字韵》、《百家姓蒙古文》等。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宗教、典章制度等各方面的情况,成为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十分珍贵的资料。

八思巴创造的蒙古新字

由于八思巴字是元朝廷为政治需要而创制的文字,缺乏群众基础;其作用仅在于译写一切文字而并非取代一切文字;其拼写法是以平衡、折衷多种语言而制订的,对于每一种具体语言并不完全适合;被译写的诸种语言,如蒙古语、汉语、藏语和畏兀语等,皆有自己通行的文字,其于各自语言方音的适应能力远远胜过八思巴字。所以八思巴字虽有朝廷推行,终未走出官方文书的小圈子而拥有群众,是一种缺乏生命力的文字,最后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成为一种死文字。

国内外学术界对八思巴字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有关八思巴字的字母表、八思巴字是音节文字还是音素文字、其拼写规则等,还存在分歧,有待进一步研究。

元世祖忽必烈特命国师八思巴以藏文为基础创制的拼音文字,于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绝大多数字母与藏文相同。其体式呈方形,所以又称方块字。书写以音节为单位,自左至右、由上而下竖写。八思巴字字母表分辅音字母和元音(含半元音)字母两大类。每一个字母原则上代表一个音素。元朝统治者虽采取许多措施积极推行这种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主要在官方范围内应用,未能得到普遍推广。随着元朝的灭亡,逐渐被废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