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旗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八旗兵

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兵制名。八旗为清代满族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后渐成为兵籍编制。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满州八旗建立,兵六万。既而先后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兵额分别为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与二万四千零五十。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京卫,总计兵额十万余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之地,共十万七千余人。乾隆兵额仍为二十万余。八旗兵皆世袭,一丁领饷,全家坐食。参见“八旗”。

清代常备正规军。清前期,经制兵(正规军)包括两种,其一为“八旗兵”。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源于女真族“牛录”制度,详见“牛录”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日益增多的牛录之上建立上一级组织,授以黄、白、红、蓝共4色旗,并以旗色命名。初只有4个牛录,故每旗下辖一牛录;后牛录增加,增设4旗,在原4色旗镶红色边,即以镶黄、白、红、蓝旗命名,故成为8个旗,统称“满洲八旗”。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年)增设“蒙古八旗”。清太宗崇德七年(1642年)又增设“汉军八旗”。故“八旗兵”共有二十四旗,兵力约15万人,占当时人口18%。八旗兵以骑兵为主,长于马战,行军作战,以所属旗的旗帜为先导,视旗而动;平时旗兵以牛录为单位聚居、生产;入关后有卫戍京师,驻防重镇、要隘任务;后期腐败没落,失去战斗力,湘军、淮军取代其地位,清亡后,八旗兵彻底瓦解。

清代兵制。以满族为主的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为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的基础上所创建。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300人设1佐领,5佐领设1参领,5参领设1都统。每都统设副都统2,领兵7500人,为1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初建四旗,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四十三年 (1614) 增设四旗,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是为满洲八旗。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全体满族人悉编入八旗之下,成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清初由于连年征战,八旗成丁实为职业军人。满洲八旗总6万人,佐领之数增至400。皇太极天聪九年 (1635),分设蒙古八旗,兵16840人: 崇德七年 (1642),分设汉军八旗,兵24050人。至此,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构成了八旗军制的整体。以后,佐领愈增,各旗愈分设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由上三旗 (镶黄、正黄、正白) 中挑选,组成亲军,由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即骁骑营归八旗都统直辖,另置总统或统领辖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八旗兵外,兼控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10万余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计10万7千余人,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乾隆时的佐领之数将近3千,兵额仍为20万余人。八旗兵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在清朝建立、巩固中起了重要作用。中期八旗兵逐渐腐败,丧失其战力。光绪年间 (1875―1908) 新建陆军,八旗兵逐被取代。

清代兵制。清朝统治中国的基本武装力量。由旗人组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建八旗蒙古,崇德七年 (1642) 又建八旗汉军。凡是在旗之人通称为“旗人”。由旗人组成的军队称“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从战。清入关后, 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 由上三旗中挑选,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驻防兵,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皇太极时“三丁抽一”为兵。清入关后共有二十万。清末有二十二万多。后由于骄傲腐化, 渐失战斗力, 由绿营兵代之。参见“八旗制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