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旗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八旗制分类:【传统文化】 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源于满族的牛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规定三百人一牛录,每牛录设一牛录额真(值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首领为固山额真(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黄、白、红、兰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合称满洲八旗。努尔哈赤指定其子侄为代表,分统八旗,称为“固山贝勒”。1635年,增进蒙古八旗,1642年,增加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但仍习惯称为八旗。八旗制度具有军事、政治和生产职能。八旗成员称“旗人”。清朝灭亡后,八旗制度也随之消亡。 清代满族军事、经济、社会组织制度。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族牛录制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1615年又建立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满洲八旗组织正式建成。1635年皇太极将降附的蒙古人正式编成蒙古八旗;1642年又建成汉军八旗。至此,八旗组织3个部分共24旗全部建成。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之旗制均与满洲八旗相同。八旗的基层组织是牛录,牛录之上为甲喇,甲喇之上为固山(意为“旗”)。所有满族成员都分别隶属于各旗,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八旗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种职能。清军入关后,其生产职能逐渐消失,行政、军事职能则不断增强。八旗组织制度完整,纪律严格,是清朝统治的军事支柱,对满族社会的发展,对全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对满族人民的束缚日渐明显,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八旗生计问题则日感困难,因此,这一实行了近300年(1615―1911)的社会组织制度与清王朝一样,经历了由盛而衰,最终灭亡的历史过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