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十四诗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十四诗品一名《诗品》。诗论。唐司空图(837—908)撰。一卷。图有《司空表圣文集》已著录。此编与钟嵘《诗品》同名而异趣,总结有唐一代诗歌特点和风格。分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每品各以四言韵语十二句描绘诗歌形象特征。在诗歌理论中独树一种评论体例。充分发挥“韵味”之说,强调“意境”,要求“思与境谐”,即情景交融。初步指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一般与典型区别,神似和形似关系。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多样性。作者崇尚冲淡,追慕玄虚,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宋人严羽及清人王士祯论诗均受此书影响。有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绍虞集解本,与《续诗品注》合刊。一九八八年北京出版社有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颇可参读。 406 二十四诗品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唐司空图撰。因全书有24目,故称《二十四诗品》或《诗品二十四则》。本书专论诗歌风格和艺术特征,分诗歌风格和境界为雄浑、冲淡等24类,而后各以四言韵语12句形象描绘、品评每类诗风的特点。论诗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主张“不主一格”,提出“韵味”说,明确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认为“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较深入地接触了形象思维问题。此外,还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强调“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典型化方法。本书对诗歌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诗歌艺术类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开创一种特殊的诗歌体例,曾得到北宋苏轼、南宋严羽、清代王士祯的高度评价。 二十四诗品理论批评专著。唐司空图撰。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属山西)人。出身世代仕宦之家,三十三岁时进士及第,曾任光禄卿主簿、礼部员外郎等职。适逢黄巢起义军攻占京城长安,退归王官谷。后又被召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均为期不长,或因病辞官,或称疾不赴。六十七岁时正式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朱全忠建后梁,杀唐哀帝李柷。图闻讯不食而死,年七十二。今存《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司空表圣诗集》五卷。 《二十四诗品》Ershisishipin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唐司空图(837—908)撰。司空图是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耐辱居士、知非子。曾官知制诰、中书舍人等。唐末时局动荡,他归隐中条山王官谷别墅。“诗品”即品评诗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文来加以描述,其中亦间及作家之思想修养、艺术手法等。不仅分类较为精确,而且用大量形象化的比喻来描绘比较抽象的诗歌艺术特征,多有会心之处。然其多用山林隐士的情趣及释、道出世之语来描写诗歌境界,迷离神秘,较为费解。司空图论诗,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和清远醇美之意境,提倡“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十四诗品》体现了其理论主张。此作影响较为深远。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与之一脉相承;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说,亦以司空图所说为准则;清代袁枚则有《续诗品》等,足见其在开创文学批评形式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十四诗品诗论专著。简称《诗品》。唐司空图撰。一卷。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等二十四类,每品用十二句四韵语进行描述,也涉及作家的思想修养与艺术手法。他提出艺术应当“不拘一格”,强调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对二十四品均表欣赏。通行本今有《四部备要》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