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八音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乐器分类法名称。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称作“八音”分类法。 “八音”分类法产生于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不是偶然的。据统计,周代见于记载的乐器近70种,仅《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名称便有29种。从《周颂?有瞽》诗句中,可以看到编钟、编磬、?、?、圉(?)、箫、管等乐器在祭祀乐歌中的运用;从《小雅?鹿鸣》、《小雅?鼓钟》等篇的诗句中,也可看到埙、鼓、篪、琴、瑟等乐器在宴饮乐歌中的运用。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当时音乐生活的频繁和丰富。正是由于乐器形制和数量的增多,才会相应产生乐器分类的要求。虽然在今人看来,“八音”分类法并不十分科学,但在当时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它充分反映出西周时,我国乐器种类的繁多、制作工艺的精巧以及演奏水平的高超和音乐生活的丰富。 “八音”所属的乐器简括有:金(钟、槟、铙、铃);石(磬);土(埙、缶);革(足鼓、鼗鼓、悬鼓等);丝(琴、瑟);木(?、?);匏(笙、竽);竹(箫、篪、龠、横)。 又称“八仙鼓”。流行于广西西林、隆林、田林、百色、凌云、德保、靖西等县。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吹打乐。至今吹奏八音的“八音班”遍及这些地区的城乡,每个村寨几乎都组织有八音班,并常串村走寨演奏。“八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两根竹笛、马骨胡、二胡、三弦、小鼓、小锣等共8件乐器组成,有南路、北路之分。西林、隆林、田林一带为北路、德保、靖西一带为南路。北路八音班演奏的传统曲目有《马走街》、《马道林》、《八板》、《歌长洞》、《走音洞》、《采花》、《花灯》、《正调》等8个调;南路传统曲目有《仙班洞》、《八音调》等。壮族八音乐曲的曲式结构比较简单,演奏时多周而复始,旋律欢快热烈而流畅,多用五声音阶宫调式和微调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亦称“八谱”。蒙古族高音四胡独奏曲。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兴安盟、赤峰市等地,辽宁、吉林、黑龙江省蒙古族聚居地区亦有流传。此曲原系明、清时期流行的汉族乐曲《老六板》,经蒙古民间艺人们的不断加工,利用变奏、扩展、转调等手法,使之发展成为一首曲调优美、结构严谨、调式丰富的蒙古乐曲。现已有不同调式、调性的十二种变体,具有鲜明的蒙古风格。不但可以独奏,而且可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堪称是一首难得的音乐精品,也是蒙、汉音乐交流的成功范例。 又名“八仙鼓”。壮族民间吹打乐器。流行于广西百色地区的西林、百色、德保等8县市。各村寨都设有八音班,经常游村串寨演奏。“八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两根竹笛、马骨胡、二胡、三弦、小鼓、小锣等为伴奏乐器,共8件乐器组成。“八音”有南北路之分。西林、田林、隆林等县为北路,德保、靖西等县为南路。北路八音传统曲目有《马走街》、《歌长洞》、《花灯》、《八板》、《正调》等;南路八音传统曲目有《仙班洞》、《八音调》等。曲式结构较简单,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热烈、欢快而流畅,采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和征调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0世纪50年代以前,流行于周口一带民间喜庆典礼和节日社火玩会中的民间器乐形式。所用乐器有锣(大锣、二锣、扣锣)、鼓(大鼓、边鼓)、唢呐(大笛、小笛)、笙、横笛、二胡、软弓皮胡、梆子和碰铃等。其名为“八音”,实非中国古代对乐器统称之“八音”。周口民间称其源于山西上党(长治)以南地区,民国初由山西帮的客商带来周口,为晋籍客商娱乐,后传入民间,和当地娱乐形式结合起来,成为节日喜庆及社火玩会中的重要内容,具体组织者多为当地各种会、社,所立组织便称“八音会”。在节日庆典和社火演出中,八音会的队列多用“鼓楼子”领先。鼓楼子亦称“八音鼓楼”,其鼓楼用五彩锦缎扎花装饰,貌似彩轿,由二人相抬,其后安放大鼓、边鼓,领头司鼓一人为乐队指挥,其他乐队紧跟其后,边走边奏。常和社火中之“肘阁”相配,既为“肘阁”伴奏,又是独立的乐队。20世纪30年代,周口市拥有八音会6处,曾赴安徽界首一带献艺,颇得赞誉。50年代以来,随着其他各种器乐和现代器乐的发展,加之八音艺人相继谢世,曲谱失传,热心者又少,似有被遗弃之可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