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孙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公孙弘分类:【传统文化】 西汉大臣。字季。?(zī资)川(国都剧县,今山东昌乐西北)薛人。少为狱吏,因罪免。年40余,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即位,弘年60,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奏事不合天子意,武帝怒,以为不能,免归。元光五年(前130),复征贤良文学,郡国复推弘。对策第一,拜为博士。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不肯面折廷争,武帝以其行慎厚,熟习文法吏事,又能用儒术予以解释,一岁中至左内史。元朔三年(前126)迁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前124)为丞相,封平津侯。请为博士置弟子员,由是学者益广,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儒学之士。元狩二年(前121)病逝。《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公孙弘》10篇,已佚。 西汉大臣。字季,一字次卿。?川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人。年少时为薛的狱吏,因罪免官,家贫,以放猪为生。年四十余,始学《春秋》杂说。武帝初,诏征贤良文学之士,年已六十的公孙弘以贤良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还报不能令武帝满意,称病免归。元光五年(前130),复以贤良对策,擢为第一,拜博士,待诏金马门。每朝会奏事,凡武帝不同意的,他不当庭争辩。又习文法吏事,借儒术装饰自己,深得武帝赏识,岁中官至左内史。后超迁至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前124),任丞相,封平津侯,汉代丞相封侯自此始。曾建议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员,提拔儒生充任官吏。多次进谏罢废西南夷、苍海郡的建置,武帝许之。公孙弘生性好猜忌,外表宽厚而内富心机。恩怨无不报,杀主父偃,徙董仲舒,都是他的主意。然自奉节俭,虽居高官,却用布被,俸禄皆给故人宾客,家无余财。《汉书?艺文志》儒家有《公孙弘》10篇,今已佚。《史记》、《汉书》有传。 西汉政治家。字季,?川薛(今山东寿光县南)人。少为狱吏。年四十,方学《春秋》杂说。武帝初,以贤良征为博士,奏事未合上意,免归。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复征贤良文学,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要求君上自身端正,且于民有信。还认为:“不作无用之器,即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同上)此皆为治之本也。弘所对擢为第一。即拜博士,迁左内史,御史大夫。元朔(前128-前123)中,代丞相,封平津侯。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既“习文法吏治”,又“缘饰以儒术”,(同上)以仁、义、礼与道术为治,颇有政治实力。班固说:“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同上)年八十,终于相位。 西汉文学家、经学家。字季,淄川(今淄博市)人。狱吏出身。学《春秋》杂说。汉武帝初征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因不合武帝旨意而被解职。后再拜博士。元朔中,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弘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娴熟文法吏事,用儒家学说解释法令,不肯犯颜强谏。又外宽内深,对与己有私怨者表面交好而暗中报复。《汉书?艺文志》有《公孙弘》10篇,现已失传。《史记》、《汉书》有传。又据《史记》、《汉书》称,公孙弘把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所馀,故后来以“公孙弘”作为延揽贤士的典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