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安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公安派

分类:【文化精萃】

明后期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名。袁氏兄弟认为“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不可贱今贵古,模拟抄袭,并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谓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发”,“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去”,反对一切束缚。又主张“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公安派创作以散文为主,扩大散文样式,开拓杂文和小品文领域。其不满时政,反对礼教束缚的作品和游记,个性鲜明,语言流利,文风清新活泼,但袁宏道等人视文学为抽象“性灵”的表现,作品大都局限于描写山光水色及琐闻和细事,抒发闲情逸致。题材狭窄,思想贫乏,格局不大。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为首。因“三袁”是公安(属今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拟古风气,重视文学的时代性,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以散文较有成就。其小品文笔调轻快洒脱,清新秀美,对古代散文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内容多表现闲情逸致,题材狭小,流于浮浅。

明代后期出现的反传统的诗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籍贯为湖北公安,故名。在袁家三兄弟登上文坛之前,传统的文学观念以及整个价值系统已经受到正面攻击。发动攻击者就是公然以 “异端” 自居的思想家李贽。他反对 “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反对假道学、假文学,提倡 “童心”,认为天下的好文章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他说: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八股文)……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 《孟》乎?” 甚至断言:“六经、《语》 《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这种思想在当时引起的震动,是不难想象的。袁家三兄弟与李贽有密切交往,深受其影响,不过他们没有李贽那样的深刻和勇气,尤其李贽被迫害致死,给他们相当大的刺激,故他们回避与传统社会正面冲突,其对传统的反叛主要表现在文学上反对拟古,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所谓 “性灵” 实际上就是李贽的 “童心”。周作人曾将公安派的这种主张视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之一。袁家三兄弟的诗文以老二袁宏道最有特色,如《江南子》 写一位已婚少妇对镜自怜的心情: “鹦鹉梦残晓鸦起,女眼如秋面似水。皓腕生生白藕长,回身自约青鸾尾。不道别人看断肠,镜前每自销魂死。锦衣白马阿谁哥,郎不如卿奈妾何?” 这与“言志” 的传统大异其趣。但袁诗的缺点在于太随意,如 《偶见白发》: “无端见白发,欲哭翻成笑。自喜笑中意,一笑又一跳。” 又如《西湖》: “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立,一日湖上卧。”无异于打油诗,其流弊就是俗滥。公安三袁最为后代读者欣赏的是他们的 “小品”,那些短小、轻灵、隽永的戏墨与漫不经心、充满机趣的随笔,才是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的杰作。但是,在复古主义重占上风的清代,公安三袁的诗文包括 “小品”,并未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直到现代作家周作人、林语堂提倡小品文,公安三袁才在读书界热了起来。

明代拟古之风盛极一时。继唐宋派之后,反拟古之势,日益扩大。其中,万历年间,湖广公安籍袁氏三兄弟首倡“性灵”说,世称公安派。其主要成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他们反“剽窃成风,众口一响”(袁宏道《叙姜陆二公同适稿》)的拟古风;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袁宏道《与江进之》),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以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要求从表现内心真趣出发,在结构上“不拘格套”。尤为可贵者,他们打破了唯诗文为正统的思想,推许小说、戏曲、民歌。其诗文“变板重为清巧,变粉饰为本色”(《四库全书总目》)。公安派从理论和实践上,给拟古派以沉重打击,解放了文体。其“性灵”说使天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影响远及近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