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羊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公羊传分类:【传统文化】 儒家经典之一。亦名《春秋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汉初即口头流传,至汉景帝时公羊寿与胡母生(名子都)著于书帛。视其内容,杂引群贤,非成于一人之手。《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类著录《公羊传》为11卷,今本为28卷。注释有: 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公羊传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清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清刘逢禄《公羊春秋何氏解诂》(均收入《皇清经解》本),清陈立《公羊义疏》(收入《四部备要》)等。此书属“《春秋》三传”中今文派的《春秋》传,认为《春秋》常有一两个字表示褒贬,有“大义”存乎其中,传文重在发挥其“微言大义”。如《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逐字解释,认为寓有拥护“大一统”的深意,从而为封建统一国家制造理论依据。《春秋》末句“西守获麟”四字,《公羊传》从中发挥出符命思想和孔子命运的议论。《春秋》宣公十二年简略记载了晋大夫荀林文帅师与楚子作战一事,《公羊传》从字里行间发挥出“夷狄”、“中国”之辨的大道理。汉武帝《公羊传》立于官学,置博士。董仲舒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张三世”、“更化”、“改制”的春秋“大义”,又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采纳,《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历代今文经学家常用作议论政治、褒贬人物的依据。此书为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载:“《公羊传》十一卷”,注曰:“公羊子,齐人。”公羊高受学于子夏,所解《春秋》为口耳受授,“高传于子平,平传于子地,地传于子敢,敢传于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故《公羊春秋》之著者,实为战国公羊高传述,至汉初公羊寿及胡母生乃成书。所释《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主要特点在于,由《春秋》之行文笔削之中,申其“大义”,明其“微言”。“所谓‘大义’者,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皮锡瑞《经学通论》)故以《春秋》之作,非为一代作史,乃为万世作经。其于隐公元年春,首言“王正月”,即乃“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西汉公羊大家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故“《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立一王之法,“而惟公羊知《春秋》是素王改制,为能发明斯义。”(《经学通论》)自董仲舒始,又提出“存三统”、“张三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并被汉武帝设为五经博士之一。今存《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